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散文] 你,快樂嗎?


『真羨慕你每天看來都感覺很快樂似的。』

有人告訴我這麼一句話。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著實有點兒不知所措,只能以包裝著淺淺微笑的沉默來回應。

在這時候,卻聽到心裡深處迴盪起一個聲音:
『你真的快樂嗎?』

我開始思考著這個問題。
是呀,是該快樂的,就如朋友所見到的自己。
尋不著不快樂的理由。但是為何心裡還是有著疑問呢?

想著想著,卻開始陷入深層的思考漩渦裡。
這問題,有點像是思考著平時早起時,是用哪一隻手刷牙,先刷哪邊的牙,以及穿襪子時先穿哪隻腳一樣。

當行為早已成為習慣之後,便不會有人再去研究行為的動機。
習慣會漸漸的浸蝕了思想,讓一切變得『理所當然』。

雖然還是不確定自己到底快不快樂。依然只知道沒有不快樂的理由。
在剎那間,卻感覺到深深的,莫名的失落。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靜思] 『婚姻』從來就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契約


這篇文的標題有點嚴肅,不過越嚴肅的話題請越輕鬆聊吧!

到了適婚年齡後,一直被長輩追著跑,問幾時要成家。
也許是天生腦袋結構長得怪,在20歲之前的我一心一意想出家。真的,很想。
很豔羨那種山野寂靜的清幽,不必在烏煙瘴氣的塵俗裡打滾的自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必太多的牽掛與勾心鬥角。

然而,這個念頭最終還是只能隨著年華逐漸老逝而消淡,恰似天邊迤邐的長虹,美麗而短暫。

為了這種強烈出世的性格,爆發過家庭革命,重現了紅衛兵批鬥會的慘狀,而我扮演的是那個被批鬥角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父母辛苦養育,總不能背負著你一輩子!
生根立葉,開花結果!
該有人接班了,年紀大了要享點清福!
....
...

面對眾親朋長輩們的怒目仇容,從他們口沫橫飛的嘴角裡洴出看似大義凜然卻殘忍的話語,拿著各種罪名沉重的壓下來,堅持單身難道真是一種罪?
我也只能默然以對。而這件事也不了了之...。

多年以後,認識了一位女孩。
彼此類似的際遇,產生了互憐的疼惜,只有彼此能夠體會被逼迫的痛苦,就這麼在不知覺裡走在一起。

那是段甜蜜的時光,與其說是找到真正所愛的感動,更適當的形容應該是得遇知己的喜悅。說是愛,太沉重;只是那種對自由的渴望與對壓力的逃避,只有在 彼此身上才找尋得到一絲的寬容喘息。或許,也是緣份到了,在親朋好友的推就下,也考慮了太多的未來,一時衝動的步入禮堂,當然不是奉子成婚。

『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族搞融合。
人都是自私的,彼此背後的應援團從來沒經歷過不打算搞戰爭的融合,認定是有背傳統。
於是我們面對了另外的壓力,來自於彼此背後的加油喊戰聲,以及己方智囊團們的嘔心瀝血怪論調。

真正的戰爭從來沒發生過在我們之間,莫說爭吵,即使是偶爾的磨擦,我們也有默契的以沉默冷靜與思考來因應,誰也想不到這種理智的溝通方式在婚姻裡其實也是種缺憾。

暴風雨前往往是寧靜,和平的表面下更是暗潮洶湧。
最後,這個完美的暇疵在雙方家族的推波助瀾下破滅,我們離了婚。
沒有第三者的介入,更沒有對彼此的心意改變,只有充滿各種無奈又可笑的理由。

原來,在婚姻裡不只是要擁有彼此的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
什麼感覺?平凡與真實的感覺。

正如同,人是需要透過苦難與挫敗來體驗生命一般,婚姻的經營裡也需要適度的起落與爭吵,不能永遠都是 Y = Constant 的函數式。

既然無法同心,相守也就失去了意義。

去戶政事務所辦裡離婚手續時,辦事員竟然還很訝異的問:你們到底是辦結婚或離婚?
我們互視著彼此,無奈的相對一笑。
這個世界上充滿著很多的不可思議,而我們終於也創造了其中一種。

事已經過數年,彼此也真正的冷靜沉澱之後,偶然談論起當初為何會離婚的理由。
她說:『感受不到真實,會令人產生恐慌。』

而今,我們之間的聯繫也漸淡,只有偶爾的關心問候。
然而我們卻不約而同的回到最初的單身主張。
彼此沒有再另外交往新的戀情,默默的對這個世界無聲的抗議。

有時夜深人靜的時候,寂寞也是難免的,也偶爾會想找個人說說話。
然而更需要學會的,是面對生命中永遠只有自己是主角的殘酷事實。
或許要再遇見能夠心靈契合的人已是很難,不過,日子還是得這麼過,不是嗎?

僅給予許多為著單身生活所苦的朋友們另一個參考。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玄學] 『靈動』經驗二三事


關於各種修持法中的『氣動』與『靈動』現象,已有不少資料可參考,在此就不再贅述。

一般咸認,『氣動』與『靈動』狀態大多是在進行靜坐的時候才發生,因此各種『氣動』與『靈動』的資料與討論大多著重在內心意念上的靜定持守為功夫, 講究如何以心念控制而不隨其舞動。但是這些討論都是在精神意識清醒狀態下為前提,事實上以個人經驗來說,在睡眠狀態等無意識狀態的靈動才誇張。




以下就舉二三事談談自身經驗。

經驗一:
這是發生在一位修友身上的靈動狀況,過程我親見的。
有一回到這位修友家裡作客,也在他家過夜。
這位朋友家裡是公寓式的三樓住家,進門要脫鞋子,地板又是鋪花崗地磚定時清理的很乾淨。
客廳空間不大,靠牆還有個大神桌,奉祀觀音菩薩與祖先牌位等。
當時是夏季,因天氣悶熱,只見他拿了個枕頭往客廳地板上倒頭就睡。
而我呢,就在客廳沙發上躺著睡。

到了半夜醒來時,竟然發現那位朋友像是作仰臥起坐般,上半身一直坐起又躺下,而且是很激烈的把頭摔在那薄薄的枕頭上。
我一看這情況,差點嚇壞了,也擔心他受傷,趕緊跑去要搖醒他,但是手一搭上他的肩時,他的動作突然停了下來,並且把我的手移開,但是仍雙眼閉著,嘴裡只吐出一句話說,『不必擔心,你繼續休息吧!』
我放開手後,他又開始激烈抖摔起來了。我雖然覺得隔天他的腦袋會不會就這樣摔壞了,但還是很好奇的想知道結果會是怎回事,不知覺裡也再度沉沉睡去。

隔天早上醒來,梳洗過後吃早飯。
我好奇的問這位朋友:『昨晚睡得如何?』
朋友答:『啊!我好久沒睡得這麼舒服了,今天精神很飽足!』
接著我告訴他半夜搖他,以及他告訴我不必擔心請繼續睡的事,他卻是完全不知情也無半點印象,一臉迷惑的望著我。

隔年後機緣並至,我與這位朋友竟同入玄門,成為了師兄弟,才慢慢瞭解當初回答我的並非他自身意識,而是他的無形指導師。

經驗二:
這是自己親自體驗。
初入玄門那年裡,有一次朋友到家裡來玩。
由於朋友家住外縣市,因此留宿在我家裡。
半夜也是醒來,發現自己竟然是側睡姿,而且一隻腳舉高在半空中抖晃不停。
一猶疑間意識恢復清醒,腳又放下來不抖了。
接著就繼續睡不理會,隔天醒來精神很好。

據以上二經驗例來說,都非在靜坐狀況下發生靈動狀況,而是在非清醒的睡眠狀態中。
而當時所發生的這兩件事的狀況也是『靈動』的一種,且是初入門階段調身的過程。
調身階段結束後至今已多年,不管是睡眠與靜坐也鮮少產生任何氣動與靈動現象了。
不過,相同的結果都是睡醒以後精神飽足,通身舒暢。

經驗三:
這個經驗,是我家老媽的體驗。
我一向都是在自家客廳裡正面對神桌的椅子上靜坐,而老媽有時也會在那張椅子上睡午覺。

某個周末下午我在家時,在客廳看電視。
老媽正在那張椅子上睡午覺,睡到一半突然驚跳起來,動作很大,我也嚇了一跳。

問她怎回事,老媽反應說不知為什麼坐那張椅子睡午覺時,腳會自己抖晃,有時還嚇到醒,已經連續二三天了。
老媽從未有任何修習氣功、自發功等經驗,也不是很瞭解我入玄門後的各種氣動、靈動方面的事,所以她也不明白為什麼。
只知道老人家年紀大了,剛好那陣子腳腿常發酸,自從腳腿會自動抖晃後就舒服多了。

不過,她心裡還是犯嘀咕,對於不明白的事物她也不想去冒險與接觸,於是就漸漸不再在那張椅子上睡午覺。
而這種靈動現象也只有在那幾天裡遇過幾次,之後再也沒發生了。

除了夜間靈動外的經驗,我也是有幾次睡到一半突然起來靜坐,時間也差不多是在凌晨寅時(約3-5點間),醒來發現為何自己在靜坐?還搞不清楚狀況。
但這種夜間靈動現象差不多入門後滿三年就不再發生了。

以現在我自身的狀況,根本不必刻意靜坐,只要身心一沉靜下來,氣機就會自引,身上開始冒出滾滾熱氣,尤以上半身為主,額上也會開始冒汗。

不過我大略觀察統計了一下發生時間,大多集中在凌晨子時,也就是從晚上11點至凌晨1點間發生的頻率較高。
除了時間點以外,身心狀態若是在略感疲累有睡意,剛進入半夢半醒間,腦袋暫時空白而仍有意識狀態時,也偶會發生氣機自引現象。
但若是在此時神識回復清醒時,這氣機自引現象也會停止。

目前我個人體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如此。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玄學] 《施受法》淺談




把一切的利益和好處給別人,
把一切的損失和失敗由你自己承擔。



西藏偉大的《施受法》上師哲卡瓦格西(Geshe Chekhawa)在受到上述兩行字的啟發後,因而追尋且學習了不可思議的《施受法》(西藏音為Tonglen,意為給予和接受),並治癒了諸多痲瘋病人。

哲卡瓦格西的弟弟是出了名的懷疑論者,反對一切的精神治療,但當他弟弟聽到有痲瘋病人因此治癒,就躲在門後聽哲卡瓦格西教施受法。當哲卡瓦格西注意 到他弟弟個性轉好時,而發現是因為他弟弟開始練習《施受法》的緣故。《施受法》不但改變了他弟弟的個性,也改變他弟弟的動機,從自私地求利己主義者,而轉 變成一個希望利他的博愛者。於是哲卡瓦格西開始更廣泛的傳授《施受法》。

這不可思議的《施受法》裡的奧秘,一直是藏密修者們知悉與修持傳承的法門之一。
以目前所知的資料裡皆述及《施受法》是來自『慈悲』的力量,但可惜的是也僅是大略的提及以觀想之類的方式進行修習。

在著名的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裡曾詳細描述關於這不可思議之法的相關訊息,也敘述了進行觀想學習的方式,然而這些方式要如何真正的學習,才能將心念化為實質上的力量呢?

融合個人所學之中關於《施受法》的施行方式,在進行《施受法》時,共包含了幾個步驟:觀想、融合、交換與淨化。

在《觀想》裡,正如諸多資料所述及的,以慈悲心為始行的觀想,將他人的痛苦與自身慈悲化為黑氣與白光。
接著於《融合》中讓黑氣與白光開始進行接觸,並逐漸進行《交換》,也就是吸入別人的痛苦,並呼出慈悲給予他人。
許多資料裡所談及的《施受法》僅到此為止,然而最後的《淨化》該怎麼著手呢?

答案就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
在《西藏生死書》中有略為提及《淨化》的力量是來自於《智慧心》,而《智慧心》則根源於絕對菩提心(absolute Bodhicitta)所致之『空』。

《施受法的加行》

修習《施受法》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啟發心性和安住於心性開始。當你安住於心性之中,並把一切事物直接 看成「空」、虛幻和如夢一般時,你就是安住於所謂的「最高」或絕對菩提心(absolute Bodhicitta)的境界中。在中陰教法中,絕對菩提心被比喻為布施的無盡寶藏,而慈悲的最深意義,則是心性的的自然光輝,也是從智慧心產生的善巧方 便。

回頭參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請注意經文裡的『行』與『深』,這裡 的『行』便是指『施行』之意,而『深』字是表示『高深』,類似武俠小說裡敘述用了『很深功力』的『深』,『般若』在大多數的經義裡多是指『智慧』而言, 『波羅蜜多』則是指『渡彼岸』義,但在此處則以『跨越到』並兼有『淨化』的意思來解釋比較容易明瞭,因此整句經文可以譯為『觀自在菩薩行使高深智慧以跨越 及清淨過身心障時,照見五蘊皆是空,而度一切苦厄。』
(有點譯得不好,請見諒!)

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施受法》裡進行《淨化》步驟的具體描述。

當然密法裡不光是一昧的只以《觀想》為施行之法,但其間奧秘不便在此公開,若是修持藏密的同道們應該能對以上所述有所理解。

以下介紹簡單之修習方法:

貝瑪.卓瓏所指導把施受法當做正式禪修練習的四個步驟:

1.將心安住在開放和寧靜之中一、二秒。這種狀態就是傳統所稱的閃出勝義菩提心(慈悲),或是一瞬間開放於無盡的虛空和清明。

2.開始施受法的內容。吸入酷熱、黑暗、沉重的幽閉恐怖感;呼出清涼、明亮和輕鬆的新鮮感。吸入時用身上所有的毛孔完全吸入,呼出時用身上所有的毛孔完全放射出去,一直持續到與你的出入息完全融合為止。

3.用痛苦的情境來練習。傳統而言,從你所關心和最希望幫助的人,開始練習施受法。不過就像我所說的,如果這樣行不通,你可以為你現在所感到的痛苦 練習施受法,同時為其他那些受同樣痛苦的人而修。例如,你覺得力不從心時,你為自己和其他相同處境的人吸入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然後依你的任何願望呼出信 心、美滿或解脫。

4.把吸入、呼出都變長。如果你為你所愛的人修施受法,你可以將你的愛延伸到其他有相同情形的人。


希望能讓更多人明瞭《施受法》,並幫助更多的人。

資料參考:
1.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http://www.xizang-zhiye.org/b5/comp/shengsi/shengsi14.html

2.瑪莎.霍華《瞋恨是疾病的主因慈悲是治療的法門》
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323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靜思] 抉擇

人生之中總有些難以抉擇之事,也因為難以評估作下決定之後的影響是否自己足以承受才讓人覺得困難。

因此每當需要下重大決定前難免產生『逃避』心態,期望可以不是由自己作決定不可;或者下了決定絕不出錯。

然而人生有順有逆,本是無常,豈能事事如意順心?

求神問卜只是一種輔助方式,即使諸佛菩薩或有德上師亦無權干涉自己本身。
最終仍是需要為自己的人生決策,因為決定後的結果只能讓自己承受。

若是藉由擲爻杯來決定您自身的事,嚴格來說並無不可,只是需要多思慮幾分,把重要的決定權交由機率代行,內心是否肯完全接受而不會產生任何一絲悔意?

常言道:『一切自有定數。』
何謂定數?常人一出生就註定會老病死,在死之前會經歷喜怒哀樂病,這稱為定數。
就像當學生唸書就一定會有各種大小期考,但是有用心學習準備的人考的成績好,不用功的人成績就不會好,這是掌握在自身上的。

認識的修者不在少數,但沒有哪位實修者的入門功課沒學過如何坦然面對自我,勇於面對與經營人生的,就算是能與仙佛溝通,也沒一絲特權可以讓仙佛替自己的人生做任何決定,自己啥也不必煩惱的。

既然『作決定』這事是如此重要又無法委託他人,還不是得乖乖的自己認了?
但是這種『認了』的心態並非自認倒楣的消極無奈想法,而是認知到『舍我其誰』的嚴正無他,而在心裡去除『逃避推諉』的想法。

眾人建議裡主要仍是希望自己多再想想,認清楚不管任何輔佐參考,最後下決定的人仍是自己本身的事實。

因此,若自身內心果真能豁達到『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灑脫,那麼要怎麼做決定對自己來說又有何妨?

不必說擲爻杯,丟銅板行不行?照樣可行。
因為問題重心並不在尋求怎樣的方式去求答案,而是自己抱著怎樣的心態去做『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