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交流] 史托克悖論(The Stockdale Paradox)

在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著名的企管著作《Good to Great》裏曾提及參訪史托克戴爾(James Stockdale)的故事。

史托克·戴爾是在越戰中被俘虜的最高軍階美國軍人。
從1965年到1973年間,當他被囚於「河內希爾頓Hanoi Hilton)或火爐監獄(Hỏa Lò)」的八年日子裡,不斷被越軍虐待,不知幾時能被釋放,每天都過著不知是否能活到明天的日子,史托克戴爾夫婦合著的《愛與戰爭》(In Love and War)書中描述了囚禁在戰俘營的八年中他們夫婦倆各自的經歷。

當吉姆·柯林斯問及史托克·戴爾如何撐過那痛苦八年時,史托克在囚禁期間觀察到,因為捱不過而死在監獄的美軍弟兄們大多都是樂觀主義者的現象。

這些人在困境中強撐樂觀,不斷的對自己說,『聖誕節以前,我們就會被釋放』,然而當聖誕節來了又去,什麼也沒發生;接著他們又說,『復活節以前,我們一定會脫困。』然而復活節又來又去,接著是感恩節…這些樂觀者的希望一再粉碎後逐漸變得意志消沉,也放棄跟越軍對抗,最後因為心碎而放棄了自己並死去。

史托克並認為,能夠捱得過困境的並不是樂觀主義者,而是擁有著雙重性格的人。這些人懂得分辨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他們一方面要抱有堅定的信心,另一方面卻該以實際態度和長久紀律去接受殘酷的現實,而絕不能把對未來的信心和面對現實的紀律混為一談。

吉姆·柯林斯對於史托克所說的雙重性格稱之為「史托克悖論(The Stockdale Paradox)」,並認為優秀企業的重要特質之一即是「史托迪悖論」,這些企業能夠懂得以務實和紀律來面對接受殘酷的現實,但卻又不忘緊握長遠目標所在。

在許多企業倒閉的例子中,正可利用此論來說明失敗的理由。管理者太高估自己及管理團隊的能力,訂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以為只要命運在自己手上,憑着幹勁便可戰勝一切,結果卻只能換來一連串的失望。

尤其是許多企業領導者,僅憑著熱情及過往一時的成功經驗,卻缺乏對現實環境變遷的敏感認知,因此而未作及時因應。天真樂觀的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更抱著過去如何一路走來云云的盲目自信,這其實是相當可怕的心態。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所有都在變。
過往的成功經驗的適用性只適合用來解決當時的問題,面對時代變遷的影響,許許多多過往不曾遭遇更不曾想像到的事正逐漸的在發生。

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曾說:『面對自己不曾遭遇的事物時,應該先停止用過去的價值觀和知識做判斷,而以懷疑的精神與其對峙。』

然而就如同歐洲商業管理學院(INSEAD)教授伊凡斯(Paul Evans)曾說過的:『人類並不討厭變化,只是討厭改變自己罷了。』

將此現象拿來探討感情世界會發現,當感情中其中一方逐漸習慣了另一方的給予並視為理所當然之時,便是邁向破裂的開始。

當處於困境之時能夠擁有正面思想與積極本來是件好事,然而過於天真的樂觀是種無知,昧於對殘酷現實層面的認知瞭解與因應,結果只會是將這份自信摧殘毀滅殆盡。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靜思] 開竅

每個人生來『開竅』的時間不一樣。
竅開得早,很早就開始體認自我與生命並作規劃。
竅開得晚,可能混混噩噩沒有任何方向缺乏抱負。

通常,日子活得太順遂的人較少有自己承擔面對壓力的機會,因此開不開竅就不是挺重要的,反正還能過,然而哪天福氣用盡,一遇到挫敗就完蛋,毫無抗壓性。

反之,承受過許多辛苦歷練的人,生命的韌度較強,畢竟再怎辛苦還是這樣一路走來了,抗壓性早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研究所上課的教授時常舉的例子是說,現在的教育方針是『讓孩子快樂的學習』。但事實上,學習哪會有快樂的呢?就算是打遊戲機,一開始不熟也是常掛掉,經過一次又一次勤練習,才慢慢上手,不是嗎?
有道理。

『智慧』需要在艱苦與磨難之中所淬煉出,因為不動腦筋的後果可能早就活不下去。
『勇氣』則是在面對考驗之時,逃無可逃避而不可避之時,硬著頭皮一次又一次培養出來。

在追求『智慧』與『勇氣』的生命旅程中,我們勢必要經歷層層的考驗之後,才有機會走到年老最後。

人生的成功並不在於名氣與財富,而是在於如何活在每一刻當下,將之鋪出曾經活過的軌跡。

是非成敗與對錯,往往是蓋棺論定之後交由後人憑斷,然而在每個生命中的抉擇,卻都是自己一念之間所決定。

不管是否帶著『覺悟』,選擇還是必須,差別只在於是由自己所選擇,還是被情勢所逼出的不得不。

與其欣羨他人活得如何,不妨也冷靜的審視自身的點滴過往。
試著從自身探索起,量度出『想做些什麼』與『能做到什麼』之間到底有多少距離。

看清楚那道鴻溝,給自己一個方向。
別忘了,太容易達到的目標,又有什麼值得挑戰的意義?
難以達到並不表示不可能達到,很多時候只是轉換個方式去實現它而已。
就像人的身上生來沒有翅膀卻想飛翔,與其鑽營著如何讓身上長出翅膀而迷失,倒不如把焦點放回『飛翔』這件事本身上,借助其他工具完成目的。

就如前面所談過,一開始進行總會有失敗。
一次次失敗中吸取教訓,並調整學習,再度嘗試。
這個過程絕對不會是快樂的,更常常是讓人感到痛苦的。
因此,『覺悟』有多深很重要。

想找好收入,好工作,問問自己憑什麼。
學歷不夠,就去補足。
能力不夠,就去學習。
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氣。
就算是突然由天上掉下個機會,能否真正把握住仍是要看自己的實力有多少,用心有多少。

別去嫉恨他人,也切莫眼紅。
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無需浪費時間去搞沒意義的憤世嫉俗。

長進的人會知道自己哪裡不足而去努力提昇自我,將自己拉抬到更高的境界。
不長進的人只會整天抱怨不停,責怪他人為何總是有那種好運氣而自己卻無。

有時候,人生來資質落差並不多,但是否能『開竅』就決定了未來成就高低有多少。

捫心自問,
當他人工作之餘還不斷的努力充實自我的時候,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當看到他人怒力終於獲得一些成就之後,自己又將報以怎樣的心情?

優勝劣敗的生存競賽,不過就是如此赤裸裸的呈現出其應得的結果而已。
又有什麼好抱怨的?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靜思] 孩子的教育

跟老婆討論著未來期望能給孩子的教育,要用什麼方式。

我說,「我希望能教給孩子的,是『自我思考』的能力。」
老婆微笑的看了我一眼。

傳統家庭教育中,是源於儒家思想的奴性教育。

從「天、地、君、親、師」的思想,把君、親、師這三種『人』的地位拉抬至與天地同高,不可違逆。

然而,只要是『人』就必定不是完美的,也是會犯錯誤。
但是,若是面對『人過』而不予以糾正導引,那這錯誤往往會引致更大的傷害。

常有人說,現代年輕人不懂得思考,不肯吃苦,總是沉迷於膚淺文化且沒深度。
但是,若探究其源,會發現這是來自於教育的問題,不管是學校或家庭。

可有多少父母曾自我檢討,到底教導過孩子們怎麼去思考,計劃,並給予孩子們將計劃付諸實現的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們有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時,做父母的總是一句:『別傻了!不可能的!』這類的話來打壓孩子們的思想。當孩子們有所違逆時,便冠以『逆天』之名,打到罪該萬死之地。

所以,孩子們學習到的,就是『要聽話』。
只要聽話就好啦,不違逆父母,不讓他們生氣就好啦。
但是,這樣的孩子就算是在求學期間乖乖念書,努力考試,即便是到了入社會後需要自己扛起一切人生之時,就產生了迷惘。

這也是像雞排博士所言述過往時所說的,他只要唸書就好了,但其他該學的事卻都沒有學習到。
幸運如他,後來懂得反省與思考後,擁有了自己的想法。即便脫離了大家的期望,但他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為何要做什麼,並樂在其中。

行行出狀元,當父母的常把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們完成接棒。

有一次跟爸媽聊天時,老媽說:
『你們幾個兄妹自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意見,很難乖乖的!常常違逆我。』
我笑笑的回答,
『要是當初妳把我們生做智障兒,那就乖了啦,都不會作怪。可是喔,如果我們完全聽妳的話,最完美也只是成為另一個妳,卻不見得有妳的命。結果會好嗎?也許當我們乖乖聽話卻一事無成時還會責怨妳主導我們的人生,妳會高興嗎?可是喔,我們都勇敢的違逆了,也努力於自己所選擇的路。雖然一路跌跌撞撞走來,但我們沒恨妳啊!這不也是好事嗎?』

老媽笑笑,『當父母的就是怕你們受傷啊!不希望你們走冤枉路。』
我回答:『可是,曾經痛過才會知道痛,這也是學習與成長。』

最後老爸出來結尾,『有沒有什麼成就,是你們該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做父母的最大期盼也是最小的願望,也只是你們幾個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才是重要的啦。』


回到最前的話題當結尾。
後來老婆問我,「你想怎麼做?』

我說,「對於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要問問為什麼,怎麼做,並聆聽孩子的聲音。不管孩子的想法多荒謬,慢慢孩子也會成長與理解並修正。我們當父母的,就是協助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而不是替他設想理由與妄加評斷。像孩子想要吃零食,就問問為什麼要吃?要吃什麼?而不是直接說,『你是不是餓了?』這句話要由他自己說出來。也不是直接就責罵『你正餐都不吃現在吃什麼零食?不可以!』」

讓孩子自己思考與評斷,做父母的再適時告知這些評斷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與影響,我想,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做法。

當然啦,等生了孩子再說吧。
說不定我其實只是個會成為把孩子徹底寵壞的老爸.....Who Knows ?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靜思] 由3P及PDCA談人生管理

在專案規劃裡,主要對象為3P,它包括「人」(People)、「產品」(Product) 與「程序」(Process) 。

從工程技術角度來說,能夠解決的只有產品部份的功能性問題。
然而,如果沒有從工作流程中徹底瞭解真正的需求,以及是什麼樣的人(角色/位置)來使用的話,那麼再完備的功能也無法徹底發揮其真正功能性。

如果從這3P理論來審視工作事業的角度,那麼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專業呢?
一個懂得高深技術者,卻總是搞不清楚對象是什麼樣的人,究竟需要什麼,努力給了一堆他根本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到最後還是無法完案。

老爸過去常說:『藝高人貧』這句話。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後來發現,就是從3P理論中可以得到很合理的結果推論與解釋。

過去常說,『人生是需要當專案來做管理的。』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過於專注做一件事所需的技術性難度,而只針對這方面去經營,可是卻忽略了去評估要做這事到底需要些什麼樣的資源與成本,該選擇什麼樣的人來做來用,以及做與不做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性,這就是盲點所在。

從3P管理所帶出來的就是風險評鑑,列出更詳細的影響層次以及各影響因素的判別,而針對各因素做策略處理規劃。

當然,如果放在人生專案的管理上,那麼這些理論性的東西可以應用的層面更多,思維也能更縝密。

回頭以職涯規劃為例,來從最基本的評估法則論起:
我喜歡做什麼,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大多數人思路僅止於此。
更深的思考,要怎麼做,做了有什麼用,要如何盤整自身的資源,需要怎樣的專才人脈以及付出的成本(還要考慮時間因素),對哪些人有怎麼樣的影響,這樣子就能夠有比較具脈絡的方向,而建立起基本計劃。

戴明循環(Deming Cycle)又稱持續改進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其內容是指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驗)->A(Action,處理)。

從計劃階段到付諸實現,就是從Plan到Do的進程。而完成以後,還需要做持續堅控與檢驗Check來確認執行成效,如有問題則進入另一個處理(Action)階段。

此時,這個Action就又成為另一個計劃,如改善計劃,重新進入Plan階段,啟始另一個PDCA流程。

在人生中常常有許多時候要回頭審視檢討,曾經經歷過哪些事,損失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日後能成為什麼樣的資源,或者是要如何調整規劃方向的參考依據。

從管理學裡來看人生,是很有趣的。
畢竟事情是由人而生,因此管理也是需要從人而始,推展出對各項事務流程的控管。

從這些法則理論來分析評估人事物,將可看出一些原本看不見的盲點。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靜思] 求己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是否掌握了整體情勢之後再說。
就像沒事不爽罵政府,但是政府不理你,你又能如何?氣死自己而已。

對公司內的陳規陋習不滿想要改革,先讓自己掌握改革權再說吧,否則只會充滿抱怨不滿,卻什麼也改變不了。
總是要先從適應遊戲規則開始,之後能玩得好才可能輪得到自己做主那天,是吧。

《孟子‧公孫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凡事反求諸己,莫訴怨於人,先把自己做好就對了。
何需那麼多的抱怨.....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軼事] 聽某嘴,大富貴!

古人說:『聽某嘴,大富貴!』
這句話是真的!

之前每次買彩券,老婆總是說:『別抱太多期待,又不一定會中啦,做公益也不是壞事。不過會不會中都沒關係,我還是很愛你啊!』

然後呢,每次對獎果然沒中,我就告訴她說,『吸引力法則啊沒聽說過嗎?妳能不能也積極些集氣一下?幹嘛澆冷水。』

幾次以後,老婆覺得我在牽拖她,火大了就說,『那你以後自己買都別跟我講也別讓我知道就會中啦,我也不會澆你冷水了行不行?』

好吧,沒必要為這種小事拌嘴也沒錯,乖乖閉嘴趴著才不會中槍。

在出國前採購準備些東西時,經過彩券行,想起老婆說的話。
所以就順道買了兩注電腦選號的大樂透彩而且真的沒告訴她。
這張彩券放在皮包裡跟著我們飄洋過海到歐洲繞了幾個國家一圈,回國後一堆事又忙著處理,說實話我早就忘了有買了彩券這回事。

今天突然想到才拿出來對,哈哈,竟然中了三個號碼,四百塊。
彩金雖然不多啦,不過我一向也從沒想過靠這種運氣一夜致富,只不過,這是有始以來第一次中獎券,值得紀念。

更開心的是,驗證了老婆真的是金口啊,還真的中了耶!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心情] 情難枕-續

情難枕-前篇

經歷過幾段不順遂的戀情,也經歷過一段失敗婚姻,輾轉已經二十年,偶爾,還是會回想起當初那段青澀卻又沒真正劃下句點的曾經。
從來沒有誰能真正為『人生』這個詞下一個完美的註腳,因為沒有人能夠明確知道,下一刻未來會是如何。

走過坎坷,也省思領悟,對於愛情的渴求逐漸淡薄。

朋友們問我,怎麼不找個伴?我只是笑笑搖著頭。
甚至,無意間老媽才透露出,老爸在構想幫我找外籍新娘的想法。
我的反應是哈哈大笑,天啊,我桃花從不曾間斷,比較起來,我的異性朋友還比同性的朋友多很多。
只是遇不到那種心靈契合的感覺,所以才會遲遲不前。

直到有一次,認識了一位在台中某教學醫院當衛教師的友人,她也問我怎不找個伴。
我開玩笑的回應,『唉妳們醫院裡的學妹那麼多,也不幫我介紹一下!』
後來,也就這麼不了了之。

也不知是否話題這麼聊著就起了頭,不自覺的又多次談起那段曾經。
這位朋友也頗熱心,當下就說要幫我找看看。
我心想,怎麼可能呢?事過境遷都二十年了,醫護業界的流動率又那麼高,要怎麼找起?
禁不起這位朋友的熱誠,我告訴了她當年那位小護士的名字。

僅僅只是個名字而已,人海茫茫能找得到才會有鬼吧,我想。


然而,就如同前面所說,沒有人能夠明確知道,下一刻未來會是如何。
這位朋友竟然從她們醫院的人事資料庫中找到一位同名同姓的護士,在不同單位。因為是大型教學醫院裡,彼此間並不相識。

她打醫院內線電話去找了兩次都沒回應,留電也沒回,第三次就自己親自跑去找。

這位朋友跟她說,有個人找了她二十年,並提起我的名字。
想不到,真的就是她。

她大方的留了手機給朋友,請我打電話給她無妨。
可是,我遲疑了。

二十年,不算短的時日,當年的小護士如今也不再年輕。
或許她已經有了幸福的婚姻家庭,我何需再去打擾她呢?
諸多人事已非,我們都早已不再是當年的自己。

可是,內心壓抑了二十年的想念,到底是什麼?是愛嗎?我不覺得。那是什麼?我不知道。
也許,只是為了當初沒劃上句點的遺憾始然。

朋友聽了我的考量後說,那何不證實一下再說?所以再跑去問她。
想不到,小護士竟然還是單身!

於是,我鼓起勇氣打了電話給她,在話筒另一端傳來的是熟悉卻又陌生的聲音。
她坦言,只依稀還記得曾經認識我這麼一個人,但是我們曾經相處的點點滴滴,早就埋藏在時光洪流裡。

當時是農曆剛過年後,我還記得她的生日就要近了。
所以我打了電話問她,能否寄生日禮物送她。
她說,禮物是要親自送交才有意義,要求見一面。
看是我下台中,或是她上台北來都可以。

可是,我心裡有點忐忑難決。
拗不過她的堅持,與內心深藏的期待,於是我們見了面。

隔了二十年後再見到她,是她怎麼變得那麼白?當年皮膚明明黑黑的啊!
(事後我家人的印象都是她當年皮膚是黑黑的沒錯,可是她媽媽始終堅持她們家孩子自小皮膚就白,到現在還是羅生門搞不清到底是誰記憶有誤。)
她的臉型圓潤多了,而言談間也油條了很多。唯一不變的,是她美麗的大眼睛。

難免還是會拿當年的印象來作比較的,雖說明明知道當年的清純已經在二十年的時光裡洗滌盡去,換上了自我保護色的妝顏,當然我也是如此。
見面的想法,只是為了告訴她,當年來不及說出口的感謝與抱歉,並沒有多餘的期待。

事後她說,她覺得我有點奇怪。
找了她二十年,明明都是單身,卻又沒追求她的想法,這是什麼鬼?她不明白。
老實說,我也不明白啊!

就算不明白,總也是終於再度重逢。
陸續的保持偶爾的聯絡,二十年的空白無交集,真要能談什麼話題也很有限。
就算是當年也只是短暫的曖昧,根本還沒正式交往過,能有什麼好談?
既然沒什麼過去好談,那就談談現在與未來吧。

也因此,反倒是彼此都沒很刻意的包裝自己,很坦誠的對談,逐漸化解了彼此間的冰霜。

沒幾個月後,我生日快到了。
她邀我去台中,要幫我過生日。

我一併邀請那位幫忙找到她的朋友,想說比較不會尷尬。
可是,還是滿尷尬的,我平常不是很多話的人,但她卻會覺得我莫名其妙,幹嘛耍冷。

這尷尬一直持續到下午約去唱歌,在熱鬧音樂中才活絡了些。
我一直鬧著她玩,就算是當年其實也不曾如此放肆。

再怎麼開心,總也有落幕的時候。
她開著車,先送那位朋友回家,再載我去坐高鐵。
一路上,她終於也放開心防,跟我談起這二十年來經歷的許多辛苦。
談著談著,就掉了淚。

天啊,我的心都被她的眼淚揪著了,很想給她一個擁抱,卻又覺得不妥。
雖然二十年前就認識,但如今我們對彼此的再度重新認識,也遠遠還沒到夠親近到能擁抱的層次。

我鼓勵著她,還是給了她一個擁抱,以及不知道為什麼的道別輕吻(嗯,她說就是被這個吻電到了),然後乘高鐵回到了台北。

所有封印的愛戀與想念,由此開始潰堤...。

也許那個吻是有魔力的吧,讓我們最後的心防都瓦解了。
我們逐漸無所不談,從生活點滴,工作事業,經營管理理念都談。
然後發現,雖然我們之間有二十年的空白,但其實我們各自經歷與學習,卻又在同一個方向上前進。
因此,我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各種喜好,都非常契合,就這麼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了。

重逢一年半多以來,雖然之間也曾經歷許多波折,但我們緊握彼此的手從不曾放過。
這段二十年的情緣,即將在此時開花結果。

她,將是我今生最美的新娘...。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交流] 偶感


平日裡,總有些無聊到只會窮咬舌道人是非者的言語,其實無須在意太多。

人要有志,而不折於小人是非。
各人命運不同,但起碼我們活得瀟灑自在,憑自己白手起家,沒對不起誰。

人的眼界,胸懷與格局不一樣,在生命中體驗的深度也會不同。

因為知道生命有數,無常是常,
所以在自己所能下,盡量與所珍視的人們多充填些歡樂相聚的回憶,未嘗不可。

那些嫉妒眼紅的,是不敢承認與面對自己的懦弱膽小,又不懂得謙遜,才會拿別人給予自己的福蔭以為是理所當然。

老子:『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興衰盛敗,此一時,彼一時,終有輪替。

生命裡的美好從來不在於能夠活多長久,而是在於心界能有多寬,眼界有多廣,格局有多大,體驗有多深。

諸多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之事,轉眼便似昨夜長風,南柯一夢。

《破窯賦》:
『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中;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初貧君子常存禮義之容,乍富小人不脫賤寒之體,
時雖不足,只宜守分安心,心存不欺,必有榮華之日。』

在生命的河流中,唯有遇上擋道的岩石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

燕雀不知鴻鵠志,本是平常俗見。塵世眾生本似糞沆之蛆,游然其間不識其苦。

當行過水窮處後,不如讓自己擁有坐看雲起時的寬容,笑看這一世的紛擾紅塵煙雨。

《破窯賦》:
『人貧志短語言低,馬瘦毛長無力嘶,得意貓兒雄似虎,失群鸞鳳不如雞,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命裡未逢君且待,寬宏大量成富貴。
認命、知命、然後聽天可也。』

當常持於心,奉於行。

屬於自己能做該做的,就盡人事吧。
屬於老天決定選擇的,就聽天命吧。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交流] 出包,誰扛?

很多時候,提出求助者的心態只是為了撇責任,而不是想面對問題。
因此,當有人善意協助後,當事者並未得到真正的教訓,而是學會投機取巧。

現實社會裡很怪的現象是,
A出了餿主意搞出了包,卻要B閉嘴扛著。
問題是,B才是直接感受問題壓力的人,而A才是在背後掌握主要利益的人。
在A並沒有展現出打算替B解套,也同時為自己解套的誠意之前,該怎麼做?


A想當周瑜,而B卻不見得真當得起黃蓋。
起碼黃蓋與周瑜的交情夠深,而周瑜更不會真要了黃蓋的命。

如果,你是A的角色,該要怎麼做?
如果,你是B的角色,又該怎麼做?

管理者(主管)與執行者(部屬)的角色就像A與B的關係。
倘若身為主管只會撇責與不斷的捅簍子讓部屬去扛,久而久之便會失去人心。
倘若身為部屬只會沉默扛責而未能適時糾正主管的錯誤,這個團隊將會崩潰。

『管理學』談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並實現於對『事』的績效上,讓團隊的展現出亮麗的成績出來。

若跳脫以『人』主的核心,即便是再多高深的管理學理論與模型都只會是空洞不實的舌燦蓮花。

就像是制度的建立,是為了讓流程更不易因人為錯誤而導致更多連串的錯誤,然而制度的導入與發展,到最後卻往往成為維護制度落實而忽略制度存在目的的遊戲。

以『形勢』與『利益』為導向,來看上述A與B的例子,其實是很淺顯易明的,就是『人性』而已。

該思考的是,A該如何讓B願意當黃蓋扛鍋,是需要先讓B了解代扛了鍋後的好處。也就是說A需要懂得攏絡人心為己所用。

而B該衡量的是,扛了鍋有什麼好處,不扛又有什麼壞處,而扛了會不會就此永世不得翻身,不扛又該如何巧妙脫身。


『讓有辦法的人去負責收尾,想要當英雄就給他一個舞台。』
『讓搞出包的人自己去收尾,必要的殘忍才是真正的慈悲。』

你是A?或是B?或,兩者都是?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靜思] 創傷心理學

一個人是否會幸福,來自於對自身的認知多深,以及對周遭的適應程度有多高,而不是表相的樣貌身材,或名利權勢地位條件問題。

有個寓言說,
馬戲團裡的大象身旁邊有根小木樁,牽著細細的鐵鍊困綁在大象的腳上。
人們都會覺得,大象力氣那麼大,只要動一動不就馬上掙脫掉了嗎?
其實,當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被以同樣的鐵鍊與木樁束縛住了牠。
小象當然會掙扎要跑,可是力氣小掙脫不了。
久而久之,牠就放棄了掙扎,即便是小象慢慢長成了大象,力氣也變大以後,但牠心裡還是存在著『掙脫不了』的挫折感,也不再掙扎。

這就叫作『心理慣性』,所造成就是『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創傷陰影。

一個人從小到大,必然有所成長,不管心理或生理上而言。
但是,若是對自身的認知沒跟著提昇,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落差,對於過往的挫敗也會在心理上失去了挑戰意志。

邁向成功的旅途上,是從累積了無數的失敗與挫折中所鋪陳出來的坎坷路。
倘若沒有接受挑戰與失敗的勇氣,就不會持續往前進。

要接受每一刻的自己,都與前一刻有所不同。
即使眼下的考驗讓自身感受到挫敗傷痛,然而也伴隨著省悟而成長,直到自己終於可以無懼於相同的考驗,並且克服它。

就如同《創傷心理學》裡提及,
『世上沒有完美的關係,只有完整的關係。同樣,天下沒有完全無傷痛的人,在創傷中躑躅前行,正是心靈勇敢強大的表現。很多時候,處理創傷的能力,就是修煉幸福的能力。』

即使心理上最堅強的人,要從改變舊有慣性到建立新慣性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心理上的衝突焦慮,而對於那些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來說,這過程的痛苦更為嚴重,要向前進一步往往要再付出十倍的辛苦。

然而,人的靈智卻需要透過痛苦與折磨來淬煉提昇,這種痛感才會讓我們更真實感受到自己內在活生生的世界,以及與這世界的連繫究竟有多麼深。

人並不會在幸福中深思冥想,更不會在幸福中自我反省。
只有當落入了痛苦無助之中,我們才能夠體悟省思,也才能割棄傲慢與自大,在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之後,我們才能夠讓自己重視命運所帶來的意義,在生活的面前學會謙卑,放棄貪婪自我等等人性的弱點。

我們之所以感受到痛苦,並非是由於外在的別人所引起,而是來自於我們自身內心裡所存在的陰影。
這些陰影存在於我們的個人無意識之中,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也可能是我們早年所壓抑著,那些不願意回憶的記憶。
但是,這些被深深地壓抑著的陰影,僅僅只是被暫時忽略與無視著而已,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只有當我們徹底地認識它們、接納它們,我們才能夠最終超越這些陰影的折磨。
瞭解創傷所在,接受陰影,而這個跨越過程,就是種成長。

重新認知自身的成長與改變,是很重要的事。
而跨越內心的陰影傷痛,是主要的學習目的。

透過各種學習成長與認知,瞭解自身的專長與弱點,隨時將自己調整在更適當的位置,也就是整個生命藍圖的構築中,最重要的基石。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靜思] 曾經

昨晚,與女友談及到彼此曾經經歷的過往。

她說:『即便是人生再重來,再度回到當初選擇的時候,依然會是當初的他。畢竟,在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只能夠欣賞他那樣的人。因此,也沒什麼好後悔的過去。』

我說:『傷痛造就了我們的成長。我的過去,也曾因為我每個人生轉折點中重要的人引領我成長為今日的自己。』

她說:『很高興聽到你能審視自己的過去時能懷著感激,而不是純粹的只有怨懟。雖然心裡有點酸酸的醋味啦,當你辛苦的時候,陪伴在你身旁的並不是我。』

我笑笑說,『所以啦,很多時候,人生裡曾經很重要的人,最後仍只是過客而已。過去的碎片堆積起來以後,才會是完整的現今。妳現在遇到的我並不是當初外表不修邊幅,內心又憤世嫉俗的我,老實說,現在回想過去的自己,都覺得是滿欠扁的,難怪會被她們釘不停。如果當初遇見妳,我想應該也會被妳海扁才對。』

然後,我們都哈哈大笑。

曾經在每一段當下時會以為,就這麼努力就可以。
曾經在每一段當下時會以為,就這麼不變就可以。
曾經在每一段當下時會以為,就這麼相伴就可以。

曾經,有太多輕率的以為,隨隨便便就可以。

然而,生命的河流在旅途中給予了我們一些什麼,卻也奪去了一些什麼。
拿青春換取智慧, 以淚水學會寬容。
在『得』與『失』之間,不斷舞著輪狀迴旋曲,讓我們逐漸圓滿起來。

別只怨老遇到不對的人,應該想想自己對了沒。
自己有值得讚賞處,當然也有需要被糾正之處。
能否跳脫毀譽,能夠更不伐不矜的來看待自己。

在每一個當下,所遇見每一位陪伴的曾經,自己是否能真正去珍惜。
從懵懂無知裡學習成熟,在一次次的淚水中明白,經過不斷的錯誤裡成長,無數跌倒中領悟,原來只是自己雙眼矇蔽了,而路其實一直就在那裡,等著你。

而緣份,終將會讓該相遇的人們相遇。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靜思] 『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常常是在不自知的狀況下展露出來。不是說生氣暴怒與歇斯底里才是負面情緒,更常見的是誤以為沈澱的消沉,與錯認為冷靜的壓抑。

有一種幽默,其實是本質裡含著無奈,自虐自嘲意味,那並不是真正的幽默,而是稱為強顏歡笑。

通常,一般人比較不會輕易察覺這種消極形式呈現的負面情緒,當事人也不會如此認為自己已經陷在其中。
就如同整天嚷著要活得幸福快樂的人,常常在心裡認為自己其實是不幸的,但又不願意去承認它,因此要否定它,於是轉而以喊口號方式加強宣告,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信心喊話,意圖振作。

事實上,這世間並沒有絕對的幸福快樂標準來定義它,而是取決與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感受與詮釋這一切。

一個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面對各種無常,在體驗生老病死與悲歡喜怒之間,讓自己從中領悟與學習。
遇到不高興的事,不必故作堅強,而是要由心去承認,接受與瞭解。不管是生理上的苦痛,或是心理上的慌亂茫然,要去瞭解與透徹後,才能夠找到定位。
找到定位後,進行徹底的盤整,明白在各種可預想推估的狀況中,能夠如何確實的因應。

通常容易讓人迷亂的,是在內心並沒有真正定位下來,而又不願意去面對的狀況下,存在僥倖心理,認為『我都已經這麼做了,應該是要變好吧!』的賭徒心態,在內心又蘊釀出不確定感,而成為『茫然』。
這樣的茫然會隨著時間過去,看不到期待的成果逐漸累積成焦慮與煩躁,不自覺的在思想言行中流露出來。
明眼人一見便了然清楚。

對於負面情緒的察知並不容易,唯有常常透過讓自己沈澱下來,盤整自己所有的日常生活,思想言行,然後才能發覺自己的定位是否已經偏頗。
當發現自己陷於低迷之時,絕對不要討厭自己,也不要否定自己。
要正視自己,原來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也有慌亂茫然的時候,不要輕易就給自己下了任何好壞評斷的標籤,因為不管是哪一種面向,那都是自己的一部份,缺了哪一塊都不完整。
好壞之別,只有把自身特質放在是否適當處而產生出不同影響的結果。
應該深思檢討的,是要如何能更深入探索自我,清楚了解自己的特質所在,再將之放在更適當的位置發揮,而不是不負責任的評斷自己,搞自戀或厭棄。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與自己獨處。適當的孤獨能夠讓自己與內心更深入。
時時進行自我盤整,更精確的知道自己手中擁有什麼,缺少什麼,然後再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得失之間有何影響意義。
這就是自我深知的步驟,慢慢就會發現,即使這個世界沒有改變,但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見聞觸知的詮釋、見解層次已經逐漸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