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靜思] 孩子的教育

跟老婆討論著未來期望能給孩子的教育,要用什麼方式。

我說,「我希望能教給孩子的,是『自我思考』的能力。」
老婆微笑的看了我一眼。

傳統家庭教育中,是源於儒家思想的奴性教育。

從「天、地、君、親、師」的思想,把君、親、師這三種『人』的地位拉抬至與天地同高,不可違逆。

然而,只要是『人』就必定不是完美的,也是會犯錯誤。
但是,若是面對『人過』而不予以糾正導引,那這錯誤往往會引致更大的傷害。

常有人說,現代年輕人不懂得思考,不肯吃苦,總是沉迷於膚淺文化且沒深度。
但是,若探究其源,會發現這是來自於教育的問題,不管是學校或家庭。

可有多少父母曾自我檢討,到底教導過孩子們怎麼去思考,計劃,並給予孩子們將計劃付諸實現的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們有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時,做父母的總是一句:『別傻了!不可能的!』這類的話來打壓孩子們的思想。當孩子們有所違逆時,便冠以『逆天』之名,打到罪該萬死之地。

所以,孩子們學習到的,就是『要聽話』。
只要聽話就好啦,不違逆父母,不讓他們生氣就好啦。
但是,這樣的孩子就算是在求學期間乖乖念書,努力考試,即便是到了入社會後需要自己扛起一切人生之時,就產生了迷惘。

這也是像雞排博士所言述過往時所說的,他只要唸書就好了,但其他該學的事卻都沒有學習到。
幸運如他,後來懂得反省與思考後,擁有了自己的想法。即便脫離了大家的期望,但他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為何要做什麼,並樂在其中。

行行出狀元,當父母的常把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們完成接棒。

有一次跟爸媽聊天時,老媽說:
『你們幾個兄妹自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意見,很難乖乖的!常常違逆我。』
我笑笑的回答,
『要是當初妳把我們生做智障兒,那就乖了啦,都不會作怪。可是喔,如果我們完全聽妳的話,最完美也只是成為另一個妳,卻不見得有妳的命。結果會好嗎?也許當我們乖乖聽話卻一事無成時還會責怨妳主導我們的人生,妳會高興嗎?可是喔,我們都勇敢的違逆了,也努力於自己所選擇的路。雖然一路跌跌撞撞走來,但我們沒恨妳啊!這不也是好事嗎?』

老媽笑笑,『當父母的就是怕你們受傷啊!不希望你們走冤枉路。』
我回答:『可是,曾經痛過才會知道痛,這也是學習與成長。』

最後老爸出來結尾,『有沒有什麼成就,是你們該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做父母的最大期盼也是最小的願望,也只是你們幾個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才是重要的啦。』


回到最前的話題當結尾。
後來老婆問我,「你想怎麼做?』

我說,「對於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要問問為什麼,怎麼做,並聆聽孩子的聲音。不管孩子的想法多荒謬,慢慢孩子也會成長與理解並修正。我們當父母的,就是協助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而不是替他設想理由與妄加評斷。像孩子想要吃零食,就問問為什麼要吃?要吃什麼?而不是直接說,『你是不是餓了?』這句話要由他自己說出來。也不是直接就責罵『你正餐都不吃現在吃什麼零食?不可以!』」

讓孩子自己思考與評斷,做父母的再適時告知這些評斷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與影響,我想,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做法。

當然啦,等生了孩子再說吧。
說不定我其實只是個會成為把孩子徹底寵壞的老爸.....Who Knows ?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靜思] 由3P及PDCA談人生管理

在專案規劃裡,主要對象為3P,它包括「人」(People)、「產品」(Product) 與「程序」(Process) 。

從工程技術角度來說,能夠解決的只有產品部份的功能性問題。
然而,如果沒有從工作流程中徹底瞭解真正的需求,以及是什麼樣的人(角色/位置)來使用的話,那麼再完備的功能也無法徹底發揮其真正功能性。

如果從這3P理論來審視工作事業的角度,那麼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專業呢?
一個懂得高深技術者,卻總是搞不清楚對象是什麼樣的人,究竟需要什麼,努力給了一堆他根本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到最後還是無法完案。

老爸過去常說:『藝高人貧』這句話。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後來發現,就是從3P理論中可以得到很合理的結果推論與解釋。

過去常說,『人生是需要當專案來做管理的。』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過於專注做一件事所需的技術性難度,而只針對這方面去經營,可是卻忽略了去評估要做這事到底需要些什麼樣的資源與成本,該選擇什麼樣的人來做來用,以及做與不做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性,這就是盲點所在。

從3P管理所帶出來的就是風險評鑑,列出更詳細的影響層次以及各影響因素的判別,而針對各因素做策略處理規劃。

當然,如果放在人生專案的管理上,那麼這些理論性的東西可以應用的層面更多,思維也能更縝密。

回頭以職涯規劃為例,來從最基本的評估法則論起:
我喜歡做什麼,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大多數人思路僅止於此。
更深的思考,要怎麼做,做了有什麼用,要如何盤整自身的資源,需要怎樣的專才人脈以及付出的成本(還要考慮時間因素),對哪些人有怎麼樣的影響,這樣子就能夠有比較具脈絡的方向,而建立起基本計劃。

戴明循環(Deming Cycle)又稱持續改進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其內容是指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驗)->A(Action,處理)。

從計劃階段到付諸實現,就是從Plan到Do的進程。而完成以後,還需要做持續堅控與檢驗Check來確認執行成效,如有問題則進入另一個處理(Action)階段。

此時,這個Action就又成為另一個計劃,如改善計劃,重新進入Plan階段,啟始另一個PDCA流程。

在人生中常常有許多時候要回頭審視檢討,曾經經歷過哪些事,損失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日後能成為什麼樣的資源,或者是要如何調整規劃方向的參考依據。

從管理學裡來看人生,是很有趣的。
畢竟事情是由人而生,因此管理也是需要從人而始,推展出對各項事務流程的控管。

從這些法則理論來分析評估人事物,將可看出一些原本看不見的盲點。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靜思] 求己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是否掌握了整體情勢之後再說。
就像沒事不爽罵政府,但是政府不理你,你又能如何?氣死自己而已。

對公司內的陳規陋習不滿想要改革,先讓自己掌握改革權再說吧,否則只會充滿抱怨不滿,卻什麼也改變不了。
總是要先從適應遊戲規則開始,之後能玩得好才可能輪得到自己做主那天,是吧。

《孟子‧公孫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凡事反求諸己,莫訴怨於人,先把自己做好就對了。
何需那麼多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