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極短篇] 紅線


或許是不經意的年少,才會錯將愚蠢解讀成浪漫。

跟著他四處漂浪,只為了陪伴他追尋夢想。

然而,夢想,終究只是夢想。

青春漸逝,才驚覺那份簡單的幸福從來未曾降臨到自己身上。

『良人依舊逐桃花,縱留殘枝亦嫣然。』

看著尾指節那條紅線,她輕輕嘆了口氣...。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短篇小說] 夢

追逐著夢裡的情景,他終於來到了這個只在夢中出現過的地方。

雖然是第一次到來,卻熟悉的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

他舉起手向街角的小店外正在搬著雜貨的老闆娘打了聲招呼,而她卻訝異的張大了嘴巴,因為他叫了她的小名,除非是在地老一輩的人才知道的小名。

他的出現,在這淳樸的小鎮上刮起了一陣旋風,到處都有人議論紛紛。

只不過誰也無法確定他到底是誰。


而他也不知道為何來到的這地方的一切,會與多年來的夢境裡出現的同一般。

一直讓不斷的好奇心驅使著,他急於解開這個謎。

可是沒有人能告訴他答案。

只是在依稀彷彿裡,在耳邊輕輕聽到微風中似乎在訴說著些什麼。


一如夢裡,他往小鎮上的廟口走去,跟賣香腸的小販打了聲招呼,來不及看到那小販回應的驚愕神情,便往廟旁的小街走去,直到一間破落的房子前面,才停了下來。

厚實的木門一樣斑駁,兩旁的春聯早已褪色成微微的桃紅,淡淡的墨跡早已無法辨認上頭的字是什麼。

就是這兒,就是這兒!!他滿心歡喜的告訴自己。

輕輕推了門,吱呀一聲的推開了。

他環視了一下四週,家俱上到處都是灰塵,桌椅角還佈著蛛網。

看來好像很久沒有人住了。


門口開始聚集了人,大家都很奇怪為何他會走進這好久沒住人的屋子。

只不過,誰也不敢走進去,據說這間屋子裡鬧鬼,早已成為鎮民們口耳相傳裡的禁忌之地。

他只是自顧自的,走到屋子裡最裡面的房間,從床底下搬出了一口大箱子。


吹了吹上頭的灰,開了箱蓋,只見一張泛黃的紙映入眼簾。

紙上『你回來了』四個大字震撼了他,頓時腦袋一片空白。

他覺得有點慌,難道自己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可是...記憶裡從來沒離家到這麼遠的地方來過,只除了夢境,那困擾他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夢境...為了這個夢,他已經踏遍了多少土地,留下數不盡的足跡。


他嚥了嚥口水,定了神再往箱子裡翻...

是一些女人的衣物飾品,整齊的放置在裡頭,除了衣角有點兒受潮的痕跡以外,大致上還乾淨,還有著燙過的稜線。

但除了這些,他卻再也找不到其它東西,心裡的迷團越來越大,他更好奇著要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直到他終於看到箱子最底層壓著面銅鏡。


他拿起銅鏡一看,卻發現裡頭映出的是一位絕色美人的身影,他不置信的揉了揉眼睛,發現那鏡中美人竟對他嫣然一笑,再看仔細些,那美人除了一頭烏黑的頭髮,以及胭脂妝扮以外,她...竟然是自己!!!

難道...這是自己的前世...?

我的前輩子就是她,鏡中的女子?

可是...她為何在冥冥之中安排著今世的自己來到前世的她所居住的地方,到底是要今世的他完成什麼未了的遺願?


再看著鏡子,那美人一樣笑著,眼神中卻透出著些許哀愁...

他決定把這面銅鏡帶走。

當步出門口時,卻發現有位岣嶁老人拄著柺杖在門口望著他。

老人眼裡淚光盈盈,激動的手不住的顫抖...


『你終於回來了...』老人嚅嚅的說著,他的眼眶也不知為何紅了起來。

他從來就不認識眼前的老人是誰啊!只是有種說不出的熟悉。只不過,他也不知該說什麼,只有『嗯』了一聲以對。心裡卻是一陣狐疑,好似有某種預感,將會發生什麼事的預感。


『當年,鎮裡發生了一場大瘟疫,當時我在外求學,聽到家鄉裡的消息,我急急忙忙的趕回來...

但你卻等不及我回來探望,就生病去世了...

我回來的時候,你們家的人說你已經死了,但你在臨死之前仍交代著..

你遺憾著無法再見著我最後一面,無論如何一定會再回來...

雖然你已經去世,但是在你房裡卻常發現有人走動的身影,以及半夜亮著的燭光。

但是只要有人走進去,一切又回復黑暗平靜下來,有時還會聽到女子嚶嚶的哭泣聲。

你家裡人請了道士和尚來超渡你,卻從來也沒什麼用處,依然有人遇到怪事。


於是你家的人就搬離了這個地方...從此不知去向。

這屋子從此後再也沒人敢進去,因為偶爾有人會聽見屋子裡傳來腳步聲...以及哭聲。

我曾經進去過幾次,卻從來也沒見著什麼,只不過...見了裡頭的一切,會讓我再想起你,所以就不再來了。


我一直未再娶妻生子,一個人獨居著。因為我確信一定會再見到你...

直到今天你終於回來...聽到鄰人說起,我才突然想起...你說要再回來這事。

就在這兒等你...終於讓我等著了...』老者喟然嘆道,『能再見著你,我再也無憾了...』


老人閉起眼睛微笑著,卻突然倒了下來。他趕緊前去扶起,卻只見老人早已斷了氣。


安排了老人的後事,告別了鎮裡的人們,他步上了歸途。

多年來的困擾,終於獲得了解答。

從行囊裡再拿起銅鏡,卻發現鏡中的美人身旁已有另一位翩翩俊秀陪伴著,一起對他微笑致意著,然後他們倆的身影便漸漸淡去,消失不見。


望向遠方天邊的白雲,彷彿也看見了他們倆幸福滿足的神情。

他知道,從此之後再也不會再夢見關於這小鎮的一切了,不禁步履也跟著變得輕快起來。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交流] 由『厭世』談起


厭世,並非憤世。憤世是對世間極端不滿與憤怒、悲觀與絕望下想玉石俱焚的偏差心理。通常人們常會誤以為憤世就是厭世,其實是很大的誤解。

而厭世,是比較平淡的感受,當有一天發現自己對於己身與周邊的人,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所有一切波動,都像隔著玻璃櫥窗般的距離時,之後在平靜之下體驗出來的。

當一個人的經歷夠多,又懂得以各種立場角度去省思每一件事與各相關與不相關的人之間的脈動關係,直到某一天突然頓悟之後,會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喜怒哀樂的情緒也僅是虛幻的錯覺,自然對於許多以往執迷其間無法自拔的痛苦中脫離。

這種脫離感是很玄妙的感覺。心靈回到最單純的狀況,是非善惡對錯及一切相對之事再也沒有意義,也自然對於諸多事物不再抱存執戀與眷痴,即便是生與死更只是種狀態外相而已,只好比清醒與睡著般的差異。於是內心裡就會對許多世俗中追求的事物產生淡離之心。

因厭世與淡離本是相互的一體二面,所以合稱為『厭離』。如佛經裡提及的「厭離娑婆」,就是指此而言。

以下例舉坦尼沙羅尊者的文章來做更詳細說明。

-=*=- -=*=- -=*=- -=*=- -=*=- -=*=- -=*=- -=*=- -=*=- -=*=- -=*=- -=*=-

《印證心靈真諦》
——佛教的『厭離』與『淨信』


Affirming the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Buddhist Teachings on Samvega & Pasad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作者] 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We rarely think of Buddhism as an emotional religion. Early Buddhism in particular is often depicted as centered more in the upper left quadrant of the heard than in the heart. But if you look closely at the tradition, you'll find tha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t has been fueled by a deeply felt emotional core.

我們很少把佛教看成一門感性宗教,尤其早期佛教常被形容爲,其重點在腦左前部,非在於心。不過,你若仔細審視這個傳統,會發現其原動力從一開始便以深切的感性爲核心。

Think back for a moment on the story of the young Prince Siddhartha and his first encounters with aging, illness, death, and a wandering contemplative. It's one of the most accessible chapters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largely because of the direct, true-to-the-heart quality of the young prince's emotions. He saw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as an absolute terror, and pinned all his hopes on the contemplative forest life as his only escape. As Asvaghosa, the great Buddhist poet, depicts the story, the young prince had no lack of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who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those perceptions, and Asvaghosa was wise enough to show their life-affirming advice in a very appealing light. Still, the prince realized that if he were to give in to their advice, he would be betraying his heart. Only by remaining true to his honest emotions was he able to embark on the path that led away from the ordinary values of his society and toward an unsurpassed Awakening into the Deathless.

讓我們 回想一下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初次面對老、病、死、與叢林遊方者的故事。它之成爲佛教傳統中最廣爲人知的章節之一,主要在於體現了年輕王子內心情感的直接與真 切。他視老、病、死爲怖畏之極,寄一切希望於叢林梵行這條唯一的解脫之道。據佛教大詩人馬鳴對這個故事的敘述,王子身邊試勸他放棄己見的親友不乏其衆,作 者足有智慧地把世俗人生觀描繪得引人入勝。盡管如此,王子意識到,屈服於勸解等於背叛自己的真心。惟有繼續誠實地面對這些真切情感,他才得以踏上遠離世俗 價值、超越生死的覺悟之路。

This is hardly a life-affirming story in the ordinary sense of the term, but it does affirm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the truth of the heart when it aspires to a happiness absolutely pure. The power of this aspiration depends on two emotions, called in Pali samvega and pasada. Very few of us have heard of them, but they're the emotions most basic to the Buddhist tradition. Not only did they inspire the young prince in his quest for Awakening, but even after he became the Buddha he advised his followers to cultivate them on a daily basis. In fact, the way he handled these emotions is so distinctive that it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his teachings have to offer to our culture today.

這個故事以一般意義而 言,很難說是對入世人生觀的肯定,然而它卻肯定了比生存更重要的一件事: 心靈渴求一種絕對純淨的幸福真諦。這股渴求之力以兩種情緒爲基礎,巴利文稱爲厭離(samvega)與淨信(pasada)。雖然我們當中鮮有聞者,它們 卻是佛教傳統中最基本的兩種情緒,不僅激勵著年輕的王子對覺醒的求索,在他證悟之後,也鼓勵弟子們常長此心。實際上,他處理這些情緒的方式如此獨特,對於 當今文化來說,是可資采納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Samvega was what the young Prince Siddhartha felt on his first exposure to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It's a hard word to translate because it covers such a complex range — at least three clusters of feelings at once: the oppressive sense of shock, dismay, and alienation that come with realizing the futility and meaninglessness of life as it's normally lived; a chastening sense of our own complacency and foolishness in having let ourselves live so blindly; and an anxious sense of urgency in trying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meaningless cycle. This is a cluster of feelings we've all experienced at one time or another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but I don't know of a single English term that adequately covers all three. It would be useful to have such a term, and maybe that's reason enough for simply adopting the word samvega into our language.

厭離感(samvega)是 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初次面對老、病、死之時所生的感受。這個詞很難英譯,其內涵複雜,至少並攝了三類感受: 意識到世俗生活的徒勞與空虛而生起的震驚、氣餒與疏離的壓抑感; 對自耽自滿、愚癡盲目地生活至今的自責感; 尋求脫離無謂輪回之道的急迫感。這些感受,我們在成長過程的某個時刻都曾經曆過,但我不認爲有哪個英語詞彙可以同時貼切地表達這三種含義。有這樣一個詞很 實用,也許足以把它直接吸收過來,納入我們的語彙中。

But more than providing a useful term, Buddhism also offer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the feelings behind it — feelings that our own culture finds threatening and handles very poorly. Ours, of course, is not the only culture threatened by feelings of samvega. In the Siddhartha story, the father's reaction to the young prince's discovery stands for the way most cultures try to deal with these feelings: He tried to convince the prince that his standards for happiness were impossibly high,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distract him with relationships and every sensual pleasure imaginable. Not only did he arranged an ideal marriage for the prince, but he also built him a palace for every season of the year, bought him only the best clothes and toiletries, sponsored a constant round of entertainments, and kept the servants well paid so that they could put at least a semblance of joy into their job of satisfying the prince's every whim. To put it simply, the strategy was to get the prince to lower his aims and to find satisfaction in a happiness that was less than absolute and not far from pure. If the young prince were alive today, the father would have other tools for dealing with the prince's dissatisfaction──including psychotherapy and religions counseling── but the basic strategy would be the same: to distract the prince and dull his sensitivity so that he could settle down and become a well-adjusted, productive member of society.

佛教不僅提供了這個 有用的詞彙,更提供了對治它表達的感受的有效策略——我們的本土文化覺察其威脅性,卻素無良方。當然,並非僅西方文化受厭離感的威脅。在悉達多的故事裏, 面對王子的新生情緒,父王的回應代表著多數文化的應對方式: 他試圖說服王子,他的喜樂標准高不可及,同時試以婚姻關系與各樣感官極樂轉移其注意力。父王不僅替他安排了一樁理想婚姻,還爲他蓋起宮殿,每季各居一處。 不僅爲他購置華服美飾,還使他的周圍娛樂不斷; 受到優待的仆役們極盡能事,奉承王子的一應興致。其策略簡單說,是令王子降低目標,從遠離絕對、遠非清淨的世俗生活中覓得快樂。如果年輕的王子活在今日, 那位父王對付王兒的不滿情緒則另有其招──其中會包括心理療法與宗教咨詢──不過基本策略不變: 分散注意力,麻醉敏感度,使他安定下來,成爲適應社會、有事生産的一員。

Fortunately, the prince was too eagle-eyed and lion-hearted to submit to such a strategy. And again, fortunately, he was born in a society that offered him the opportunity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amvega that did justice to the truths of his heart.

所幸的是,王子有著鷹眼獅心,未曾屈從此計; 更有幸的是,他出生的社會爲他提供了尋找厭離感的解答與求證心靈真諦的機會。

The first step in that solution is symbolized in the Siddhartha story by the prince's reaction to the fourth person he saw on his travels outside of the palace: the wandering forest contemplative. Compared to what he called the confining, dusty path of the householder's life, the prince saw the freedom of the comtemplative's life as the open air. Such a path of freedom, he felt, would allow him the opportunit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his life-and-death questions, and to live a life in line with his highest ideals, "as pure as a polished shell."

在 悉達多的故事裏,那個解答的初步象征,正落在王子離宮出遊時遇見的第四人──叢林遊方者時的反應上。較之被他稱爲『局限多塵』的世俗生活,王子視這位行者 的人生如天空般遼闊。他感到這條自由之道將令他有機會找尋生死問題的解答,同時過一種符合自己最高理想的生活,『如磨光的珠貝般純潔。』

The emotion he felt at this point is termed pasada. Like samvega, pasada covers another complex set of feelings usually translated as "clarity and serene confidence" ──mental states that keeps samvega from turning into despair. In the prince's case, he gained a clear sense of his predicament, together with a confidence that he had found the way out.

這個時刻他感受的情緒,便稱爲淨信(pasada)。如同厭離感,該詞也包含一組複雜的感受,通常解作『清明而安詳的信心』──這類心態使厭離感不至淪爲絕望。在王子的故事裏,他對自己的困境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時又對找到超越老、病、死的出路升起了信心。

As the early Buddhist teachings freely admit, the predicament is that the cycle of birth, aging, and death is meaningless. They don't try to deny this fact and so don't ask us to be dishonest with ourselves or to close our eyes to reality. As one teacher has put it, the Buddhist recognition of the reality of suffering — so important that suffering is honored as the first noble truth — is a gift, in that it confirms our most sensitive and direct experience of things, an experience that many other traditions try to deny.

早 期佛教毫不諱言,困境就在於輪回於生、老、死的毫無意義。其教導並不試圖否認這個事實,因此不要求我們欺騙自己,或者裝著視而不見。如一位導師所說,佛教 對現實之苦的確認──並且鄭重其事地尊之爲第一聖諦──是一件贈禮。它印證了我們對世事最敏感、最直接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許多其它宗教傳統試圖否認的。

From there, the early teachings ask us to become even more sensitive, to the point where we see that the true cause of suffering is not out there — in society or some outside being — but in here, in the craving present in each individual mind. They then confirm that there is an end to suffering, a release from the cycle. And they show the way to that release, through developing noble qualities already latent in the mind to the point where they cast craving aside and open onto Deathlessness. Thus the predicament has a practical solution, a solution within the powers of every human being.

從那裏出發,早期佛教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敏感度,直到看見,造苦的真正原因不在那裏──不在外界社會,不在他人──而在這裏,在每個人內心的渴求。接著,它確認苦是可以止息的,輪回是可以脫離的。同時它指出了解脫之道──藉由長養內心潛在的尊貴素質,直到止息渴求、趨向涅槃。因此,困境有一條人人得以實踐的解脫之道。

It's also a solution open to critical scrutiny and testing — an indication of how confident the Buddha was in the solution he found to the problem of samvega. This is one of the aspects of authentic Buddhism that most attracts people who are tired of being told that they should try to deny the insights that inspired their sense of samvega in the first place.

這條道之具有開放性,接受人們嚴格的審查與檢驗,也說明佛陀本人對於解決厭離感的難題何等有把握。對那些倦於受人勸解、拒絕否認引生厭離感的原初洞見的人來說,這也是真正的佛教最吸引他們的原因。

In fact, Buddhism is not only confident that it can handle feelings of samvega but it's also one of the few religions that actively cultivates them to a radical extent. Its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ife demand so much dedicated effort that only strong samvega will keep the practicing Buddhist from slipping back into his or her old ways. Hence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all Buddhists, both men and women, lay or ordained, should reflect daily on the facts of aging, illness, separation, and death — to develop feelings of samvega — and on the power of one's own actions, to take samvega one step further, to pasada.

實際上,佛教不僅對解決厭離感的問題足有把握,也是少數幾個鼓勵從根本上長養此心的宗教之一。對於人生困境的解決之道要求如此專注的修持,只有具備了強烈的厭離感,才能夠確保行者不至鬆懈退步、回複舊習。故有此番教誡,無分男女、在家出家,每日籍省思老病離死,長養厭離之感,下一步,藉由個人自身行動之力,將厭離升華爲淨信

For people whose sense of samvega is so strong that they want to abandon any social ties that prevent them from following the path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Buddhism offers both a long-proven body of wisdom for them to draw from, as well as a safety net: the monastic sangha, an institution that enables them to leave lay society without having to waste time worrying about basic survival. For those who can't leave their social ties, Buddhist teaching offers a way to live in the world without being overcome by the world, following a life of generosity, virtue, and meditation to strengthen the noble qualities of the mind that will lead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The clos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maintained between these two branches of the Buddhist parisa, or following, guarantees that the monastics don't turn into misfits and misanthropes, and that the laity don't lose touch with the values that will keep their practice alive.

對於厭離心 強,有志於離開世俗糾葛、減少解脫道上的障礙者,佛教既提供了一套久經考驗的智慧體系,也提供了僧伽的安全網,這個機構使他們得以離開居家社會,基本生存 條件無虞。對於離不開世俗關系者,佛教提供了一套居世而不受其染的生活方式,以布施、持戒與禪定,增強心智中趨向解脫的的尊貴品質。佛教僧俗 (parisa)這兩個分支的緊密共生關系,保證了僧侶們免於成爲邊緣人與厭世者,居士們得以繼續接觸保持其修行活力的根本價值。

個人加註:即是指出家僧尼與在家居士兩種身份而言。

So the Buddhist attitude toward life cultivates samvega — a strong sense of the meaninglessness of the cycle of birth, aging, and death — and develops it into pasada: a confident path to the Deathless. That path includes not only time-proven guidance, but also a social institution that nurtures it and keeps it alive. These are all things that our society desperately needs. In our current efforts at mainstreaming Buddhism,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one source of Buddhism's strength is its ability to keep one foot out of the mainstream, and that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for the practice is that it crosses over the stream to the further shore.

因此,佛教對生命的態度令人長養厭離之 心——即對輪回於生老死之強烈的無謂感; 進而將其提升至淨信——即對涅磐之道的信心。那條道不僅包括了久經考驗的智慧指南,還包括了延續法脈的團體組織。這些都是我們個人與社會迫切需要的。在當 前使佛教主流化的努力當中,我們應當記得,佛教的力量來自於不隨波逐流,修證的傳統譬喻是跨越水流、到達彼岸。

版權聲明:
原文版權所有© 1997 坦尼沙羅比丘。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 -=*=- -=*=- -=*=- -=*=- -=*=- -=*=- -=*=- -=*=- -=*=- -=*=- -=*=-

個人補充:

『厭離』與『淨信』這兩種互為表裡的思想層次觀念,鮮少在電視上的法師講經節目裡提及得很清楚。
然而,這是很根本重要的思想,並不是死讀經典幾十萬遍那種虛無飄渺的東西。

也因為佛教思想最初始源是釋迦牟尼追求超越生老病死的解脫道而來,嚴格來說這並不是尋常所以為的一定得出家往深山裡出世修行才能獲得解脫的刻板印象那般。

事實上,不管是任何人,任何身份種族性別,居住任何地區,都免不了需要面對生老病死與七情六慾。

不管出世與入世,那只是種適性的選擇,並不違背追求解脫境地的初衷。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靜思] 慮.得


《雜阿含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間真假皆是比較而來。
如是冷熱之感亦然,故稱之為虛幻。

持時,覺之為真,受持之,奉之,行之。
棄時,視之為假,捨棄之,然之,安之。
剎那空幻,萬變瞬息,諸行無常,乃作是見。
安身以立命,心未安之,此身何得以安?

故此,贊言捨之棄之,以落心中石。
無所預知,方能既來之而安之,回歸平凡本我。

當世事無常變幻之時,即是考驗之時。
故佛有六大神通,以漏盡通為最。
漏盡者,心無罫礙。
平常心者,淡然視之處之。
有所期寄,即為有求。
既謂之有求者,殊必得乎?
何以必得乎?
期望非不該有,而是不該執。
若無半點期冀,何以籌謀審計?
然而,勢必功成不可?

諸行既是無常,結果亦無定論。
機緣需巧逢,方能顯天心。

故言:盡人事,聽天命。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交流] 改變命運


道家有句話:『天命在天不在我,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註定的因緣該來還是會來,但是這段因緣將會成為善緣或孽緣,就端看個人智慧與處理是否能圓滿。

在五術界裡也有句名言說:『命雖定其富,不能予其德;命雖定其貧,不能奪其志。』

在人生路上總是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

要當作是『天欲亡我,故興其災』,
或認為是『天欲助我,故鍛其才』,

都是自己一念之間的選擇認定。



各種術法儀式最終起作用的仍是心念意志的力量,是否足以大到產生改變。

以改名字為例:

有的人覺得,換了個名字,過往厄運也拋掉了,所以積極樂觀努力的過往後日子,會不會產生改變?會。

但若是覺得,換了個名字,只是傻傻的期待著,然而任何努力經營完全都不去做,會不會產生改變?難。

因此,在個人初入玄門時,敝上訓示法門心要即云:『以心為法,莫執於術。』

要能明白改變命運的確切效果,還是需本於心念意志上的轉變而來,並非一昧寄託速成於術法的施為,才是正道。

當然術法的作用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得認清楚術法的作用只是一時的助力而已,最後還是得回到自己的努力才行。

曾經在跟一位小朋友聊天時告訴他一句話,

『別以為求神問卜或施用術法,就能夠找到什麼捷徑來解決你現實裡的所有人生課題,不然以我們都踏入玄門界裡這麼多年為例,術法靈通多少懂些,若真那麼好用,幹嘛還辛苦努力的工作賺錢?當我是白痴還是傻瓜呀?』

參考參考。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玄學] 突遇沖煞緊急處理法


有些體質較敏感的人,若是途經喪事(喪氣沖煞)或普渡法會(陰氣盛煞)時,偶會突然發生暈軟無力甚至想吐的狀況,俗稱『犯沖煞』。
在這裡提供個方法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一般建議處理如下:

1.急取乾淨無蟲咬的帶葉榕樹枝(葉片數以七或九等數皆可)洗淨。

2.以煮開過的熱水加未煮開過的冷水(礦泉水可),即俗稱之陰陽水置放杯子或較大的碗裡。

3.扶坐犯沖煞者在椅子上坐著,並脫掉他的鞋襪以赤腳踩地。

4.持榕枝沾陰陽水往犯沖煞的人頭頂、雙肩、雙掌、雙腳點撒以作清淨,並配合默念

 『恭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解結釋怨』施作,持誦次數不限,直到陰陽水點撒各處遍盡即可。

5.另以一杯溫熱開水加少許鹽巴讓他喝下(不能是冷開水,微溫開水即可)。

6.視犯沖煞之深淺而有別,若是處理後突然想拉肚子跑廁所最好,清得才乾淨。

7.讓犯沖煞者多休息,隔日照曬點陽光補足點陽氣更好。(三五分鐘即可,別曬到中暑)大多數狀況若能依以上方式即可處理掉,若是有嚴重到呈昏迷狀態這種情形,還需急請法師處理較好。不過遇到這種狀況的機會很小,不必太過在意。


大多數狀況,未必是遇到冤親債主,也未必真是餓鬼刻意捉弄,有種很少見的狀況是有的人屬於氣虛體質,本身的氣場是呈現一種小型類黑洞狀態, 周邊經過的倒楣阿飄就容易被吸而卡住,事實上阿飄也很無奈,因其無實體不易掙脫,且阿飄是陰體,接觸人身陽氣也會受傷甚至受驚嚇(別懷疑,阿飄也有需要收 驚的),所以平常阿飄們都會盡量閃躲旁路避免與看不見的人身體相碰觸或穿越,老一輩會交代說,走夜路時盡量別太走路邊邊,且裝一下咳嗽來提醒白目飄們記得 閃躲的用意即此,因為常人大多看不見他們。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交流] 致 諸同修書


一般人常以為,修行人是異於常人的,看似呼風喚雨,上窮碧落下通黃泉,無所不能。

事實上,真正的修行者是比常人更體現為人處事該有的態度與責任。

一般人常選擇自己願不願意做的事為標準來做,卻不管該不該做;而真正的修行人是只做該做之事,不做不該做之事,即使非常不願意,但只要是該做的,還是會去完成它。


修行之基,本於自微;修行之要,務在人本。只有把自己放在最低下卑微處,才能往上爬升,不要太自我貢高,以為到處都是需要自己幫助的人,否則,在無形中,就會把自己心態抬太高,陷在虛榮裡停止提昇。

上天為人們安排的緣,要如何經營,是人自身的事,會成為善緣或孽緣,都在人的決定中,並不是說,上天說什麼就一定是什麼,否則,人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雖然踏入玄門裡,每天怪力亂神是家常便事,但事實上,更要懂得既此身是肉體凡胎,就有肉體凡胎該有的定位,凡事要回歸人本為前提,而不是以鬼神或虛無飄渺的天命為前提。道曰:『天命在天不在我,我命由我不由天』,即此義理也。

鬼神之事,也只是從基於對生命的尊重,擴大範圍由有形界而至無形界而已,但那並不是我們的全部,遲早還是需要回歸到主軸上面來,這個主軸就是善盡人本之務,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有的人遇到被『神靈』綁壓著辦事,那是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不管是貪戀其所給予的小靈通的虛榮,或是迫於其威嚇而屈服,都是意志力太薄弱之故。

況且,正神聖駕雖具威靈,卻是奉行以義理宣化,以道德服人的操守,因為神靈受人崇敬乃是敬其德,而非懼其威。會搞恐嚇這套的絕非善類,那麼,又有何為虎作倡的必要呢?

要鍛練意志力,需有連命都可以不要 但尊嚴不能不顧的意志,膽敢玉石俱焚亦不屈的大義。
被這種靈壓著辦事,其實是他不能沒有你,應該是他有求於你,而不該是你受制於他。遭遇再紛亂,內心更不能跟著亂,要能明白因有所不捨之事,就有所破敗處的道理,若執迷於無形事,卻忘了有形體,則易陷痴迷。

在各教修法中,均有提及身心兩方面的修持法,心是指精神,是無形層面,身則是指肉體,也就是有形層面。

光修身不修心,沒意義,即使術法高超能驅狐役鬼,然而當肉體消亡時一切也隨之化掩塵土。

光修心不修身,更是錯誤,即使內在修為再高,若是一身病痛躺病榻上,那又有如何力行實務,將理想化為現實?

許多走這條路的人,都迷失在修靈裡,而遺忘了修身。

什麼是修身,就是剛剛提到的,以人本為出發點,搞清楚自己該做的事,講句俚語,叫作『先顧腹肚,再顧佛祖。』當你連窮困到自身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還會有心餘暇修行嗎?

在這條路上,不是走得較早或較久的人就一定修得比較高深,若在一開始的方向就有錯誤,又怎麼會走得到目的地呢?雖然說,嘗試錯誤也是種學習,然而那 也得明白原來自己是在錯的路上,趕緊回頭並比別人走得更勤才行,總之沒那個屁股就少吃那種瀉藥,別天真的以為自己是最特別的,通常越不信邪的跳得越猛,也 跌得越深。

六祖偈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入世紅塵處才是真正的修行地,只要多用心想想,與內在真誠的溝通,對於自己的生活技能,生存能力上的努力投注了多少,對於日常的點滴遭遇,反省思悟的所得有多少,恰似滴水穿石之功,日久便見其真。

一位自詡為修者的人,日常裡大多數的時間,是否都在神神鬼鬼裡晃過,這一點很重要。
太過專注於神鬼無形之事上,便減少了現實世界裡努力用功的時間,當華髮漸生,髮斑齒搖之時,才慨嘆自身一事無成,到這時候後悔已遲。

鬼神之事,只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擴大範圍由有形界而至無形界而已,但那並不是我們的全部。
即使由生至死的一抹痕跡終歸是無常空幻的夢,那麼至少在做這場夢的時候,能夠認真的去做,希望夢醒時可以寬慰的莞爾一笑。

後記:
以上是與某位同修友對話討論的整理文。這位修友自云入玄門已十有八年,而今生活困頓,家破人哀,前路茫茫不知所從。鑑於同修緣誼,姑且饒舌以勸,並給予有意往持玄修之路的未來同修者一則借鏡。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心情] 熟女的滋味


或許是成長環境的關係,當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相當欣賞熟女的韻味。

直到現在年紀都熟到快爛了,見識過的女性也不少,還是覺得熟女的味道最令人著迷,待人處事應對進退上不慍不火,幽默風趣,自信而不自驕,言行舉止充滿著理性而鮮明。


相對於年輕小美眉的活潑與青春,熟女的自信與丰采更是難得的塑成,經歷過風浪,體驗過離合悲歡,也許就跟熟男的沉著與穩重氣度往往讓人折服是一樣道理。

對於熟的定義,我個人並不是只在年紀上著眼,重要的是歷練。
也許這話說來有點傷人,但我一直覺得未及三十歲的年齡層實在扛不起熟這個字。

現代人教育程度提昇,若再唸個研究所的話,因此真正走出校園不再當學生都已經是二十七八歲,社會經驗幾近乎零,還是小嫩嫩的社會新鮮人,把自己套個熟字有點沒意思。

好比談及人生規劃、事業展圖與婚姻家庭,這些事當真是年紀到了就一定能完全懂得了的嗎?真正在內心裡做好瞭解與準備的又有多少?

相對於我父母那一代,受限於環境之故,出社會大多很早,即使二十出頭已經是社會老鳥了,各種工作與人際經驗間的應對,爾虞我詐的世故,實在是現今年輕一代難以望其項背的。
最近公司有位新來的熟女同事,照慣例由主管一一帶到各同事座位上簡介與大家認識。

女同事笑臉盈盈的敬個禮說,『你好,我是XX部門新來的CANDY,請多多指教!』

一位同事不知趣的回答,『啊,CANDY呀,我家裡的狗女兒也是叫這名字耶!』

只見主管愣了一下,而她卻笑得更燦爛,接口回答說:『那她一定跟我一樣可愛是吧!』

這機智的回答,就在笑聲裡瞬間化解了彼此尷尬。

原來熟女的滋味,就像疏影暗沉的梅香,怡人而芬芳。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碎碎唸] 歡樂的梅克族

今天據說是傳統的閃光節,照理說與我是無關的,所以跳過去。

我習慣晨起時打開電視邊看點新聞與氣象預報,邊梳洗準備上班。

恰巧老爸今天也很早起,一見電視開著就轉台看Discovery的節目。

我回到客廳時,正巧看到播映著《前進蠻荒部落:梅克族篇》。

這集有點搞笑,可惜我只看到一部份。

一開始看到的,是旁白敘述有位梅克族女感覺身體不舒服,白人主持告訴她,原來她懷孕了。

於是這位女孩與她的男朋友便開始緊張起來,要準備結婚事宜,並為了要去女方家提親的聘禮傷腦筋。

男生一大早就跑出去狩獵及找尋聘禮,這時鏡頭轉回其它婆婆媽媽族人們的討論:
婆婆媽媽們說,這男生要準備十頭豬才可以去提親。嘰嘰呱呱。

到了夜晚,鏡頭又轉到男人們聊天的處所。

主持人問,他們平常聊天話題都是哪一些?

一位男性族人說,
『都在聊女人啊,哪個女人身材好,哪個女人漂亮等等。嘰嘰呱呱。』

另一位接著發表個人觀點說,
『女人喔,要長高一點才漂亮...嘰嘰呱呱。』

原先那位繼續說,
『我們也會聊彼此喜歡的女人啊,要是喜歡的就跑去握住她的手,然後問她要不要嫁給我。嘰嘰呱呱。這就是求婚。』

族人說:『要是女孩子不願意嫁還跑回去告訴她的爸爸媽媽,』

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
『通常我們會揍她一頓。嘰嘰呱呱。哈哈。』

這時換白人主持也傻眼了,跟著哈哈。

隔天清晨,鏡頭帶到這位準備去提親的男朋友族人。

他失望的說,『可能很難說服女生的爸爸把女兒嫁給我。嘰嘰呱呱。』

看著那隻小小的豬仔,主持人鼓勵他,
『你可以試著說服對方,這隻豬總有一天會長大。』

一臉天真的小豬:『拱拱,威威。』

到了女方家,這位女生落寞的背向門外,女生的爸爸顯得有點生氣,碎碎念罵著女生:
『你男朋友讓我感覺我好像神經病。嘰嘰呱呱。他只帶來一隻小豬仔,妳就只有這樣的價值啊?嘰嘰呱呱。』

看到這裡我肚子已經笑到快翻掉了。怕上班遲到所以趕緊出了門沒接著看後續發展。

不過,從這原始部落的兩性觀來看,男人愛正妹,女人挑富男,這倒是舉四海皆準的。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玄怪] 糊塗飄


有位朋友的工作是在某個鄉下菜市場裡的小販,從他那兒聽聞過一件頗好笑的事。

朋友的攤位是近菜市場口,而在對角入口附近有位菜販,平日為人還算老實,也有點錢,但是頗嗜杯中物。

而這位菜販只要幾杯黃湯一下肚,就會犯迷糊,有些不懷好心的人總是會趁他喝了酒後跟他借錢,而他是不管人家開口借多少都滿口答應,還馬上跑回家捧錢過來。

不過,等他酒醒,啥也記不得,或者有些是記得的,也因沒有立借據而白白吃了虧,被借的錢要不回來,所以常被老婆責罵。

在某個寒流來襲的夜裡,這位菜販又跟鄰人喝酒,而這位鄰人趁他酒後竟然開口借了廿十萬!當然如前所述,菜販仍是馬上衝回家抱著現金來借這位鄰人。

隔日酒醒後,想起這件事,又被老婆責罵,心情很糟糕,或許也是命該絕矣,竟然一氣之下就心肌梗塞掛點了。

數日後的夜裡,另一位新近在市場裡做生意的肉販,凌晨早起準備要趕早市做生意,打開大門時,竟然看到這位菜販就站在門口,惡狠狠的瞪著他,聲音低沉的說:『還我錢來!』

這位肉販根本不知道他早已去世了,只想說自己又沒跟誰借過錢,沒好氣的回應:『你是誰?犯傻走錯路了啊?我才剛搬來半個月,誰也不識,怎會跟你借過錢!』

菜販一聽,收回原先兇惡的表情,又仔細的從頭到腳打量了肉販後,說了聲:『抱歉,找錯人!』
於是,就像煙霧般消失。

這時肉販才知道遇到鬼,嚇得差點屁滾尿流,生意也不做了,在家休息了幾天才又出來做生意。

在鄉下地方,大家都會問候一下怎沒出來做生意等等的,於是這件事傳開,才有人告訴這位肉販,他遇到的原來是那位剛死沒多久的菜販老闆,而遇到的那天剛好是菜販的頭七。

這事陸續輾轉在菜市場內各攤販口耳之間流傳,成為眾人皆知的笑話。
原來,在世糊塗的人,死後當了飄也學不會精明。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心情] 感謝


剛讀到一篇文章,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網誌上的音樂讓我在這深夜裡也感覺到了溫暖。

在滄海之粟的世界裡,人們充滿多種渴望,當渴望的事物越來越多的時候,也象徵著人們可擁有及失去的也越來越多。

不管是一顆真心加味的愛情,或一段真誠懇摯的友誼,早已被物質慾望不斷被誇張的普羅價值觀逐漸扭曲,扭曲。

聆聽著這首歌,思海不斷的飛掠起伏著。
回想起曾經天真的年代,那早已隨著流金歲月的過往而塵封的曾經。
從欣喜於投奔廣闊世界裡的單純,直到如今滄桑歷盡後的無語。



即使在霓虹繽紛的街景中,我仍習慣追尋那黑白似的單純色彩。
身處於爾虞我詐的人群裡,我還奢望再次於剎那間的憾靈悸動。

我想,上天剛剛給了我一個擁抱,在此刻,當我聆聽著這首歌的此刻。
感謝一切。


Bread - If (1971)

If a picture paints a thousand words

Then why can't I paint you?

The words will never show the you I've come to know


If a face could launch a thousand ships

Then where am I to go?

There's no one home but you, You're all that's left me too


And when my love for life is running dry

You come and pour yourself on me

If a man could be two places at one time

I'd be with you

Tomorrow and today beside you all the way


If the world should stop revolving

Spinning slowly down to die

I'd spend the end with you, and when the world was through


Then one by one the stars would all go out

And you and I would simply fly away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碎碎唸] 今晚想隨便找個人瘋狂做愛?!


『今晚我想隨便找個人瘋狂做愛!』

先對被標題吸引進來的人說聲抱歉,標題有點聳動,但內容是普級的。

晚上,一位女性友人突然冷不防的傳了MSN訊息給我,內容就是劈頭那句話。
我回罵了她一句『神經病』,接著她下一句訊息卻是:
『當初孩子要是沒拿掉,這時候他也該足月要出生了...』

這位朋友在幾年前,認識了一位當時還是學生的男主角。
當時,她也剛結束一段悽慘的戀情,因為前一位男生是有暴力傾向的人,好似還有在混黑社會的樣子,人際往來複雜,常與狐朋狗友喝酒後就強暴她,即使她因重感冒發燒時請了病假在床上休息時,這個男生也毫不憐惜,霸王硬上弓。而且稍有不快便對她拳打腳踢。

每當她訴苦時,我也只能勸她要早點離開那個男人,未來日子還很長...。
然而,她每次總是嘆了口氣後說,『愛著卡慘死,是前世欠他的。』
於是這個悲慘故事就像八點檔爛劇一樣這麼一再歹戲拖棚下去。

後來那個爛男人最後因為犯了什麼案子被通緝而跑路,她也終於想清楚,趁機逃跑搬家,手機號碼也換掉,工作也換了,脫離魔掌。

為何拉拉雜雜的還提到她前男友的事,與接下來的故事有關。
認識後來這位男主角時,她其實對自己黑暗的過往還有自卑的想法,男主角當時是研究生,在她看來自己是配不上男主角的。但是男主角的心態呢?其實也高貴不到哪兒去,他只是想找個免錢炮友,而且當想花用什麼錢時還把女生當提款機。

女生在自卑的想法中不斷的貶低自己,把男生捧得高高的,而這位男生順利拿到學位後,進入一家上市上櫃公司裡當RD,前途一片光明。

故事就在此時,上演了無情郎移情別戀的老戲碼。
這位男生在公司與女同事展開了新戀情,而且,女主角的提款機與洩慾機雙重身份還是持續著。

這時候,男生告訴女主角說,他跟新女友已即將論及婚嫁,想要切斷舊有這段不正常關係。女主角卻開始亂了,心裡的矛盾與不甘心想法一再發酵,最後她決定與這位男主角來個『最後的溫存別離』,但這次她刻意把防護措施捨棄掉。

二個月後,她告訴男主角,懷了他的孩子。男主角也如預期反應般要她把孩子拿掉。
女主角本來不肯,後來在男主角的苦求與絕情雙施下,同意拿掉孩子。
而事後,男主角只來探望過她一次,帶了半打雞精。

女生一方面要調養身體,一方面又擔心在公司被其它同事發現,一個人苦撐著。
但比起肉體上的痛苦,內心裡的煎熬更是讓她難受。
她在部落格上寫下男生的無情,也寫下自己的委屈,當然也換來男生的抗議。

發生了這麼多事後,她才告訴我所有的一切,怕被我罵。
她問我,該不該寫信給男生的主管把所有事都爆出來,毀掉他的事業?
我反問她,若是這麼做了,妳的怨恨就能平復嗎?
這次,我沒罵她,我只是靜靜的聆聽,並關心她身體狀況。

當初鼓勵她脫離前黑社會男友的人是我,而今也只有我能讓她肯放心傾訴所有的悲痛。
我告訴她,身為朋友的立場,我可不怎麼喜歡每次都只能聽到她悲傷的故事。

連續約一個月裡天天聽她提及故事始末後,她才發現原來她的悲慘故事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從當初那位黑社會男友的追求,一直到現今這位當她是插曲的男主角,完全都是她自己的選擇。

我不是在替前後這兩位男生說話,只是引導她該如何面對往後的人生,才不會又製造另一齣悲情的故事。

一個慣於將自己陷於悲情主角人生觀的人,也很容易慣性的選擇悲慘的結局。
人生是在挫折與失敗的磨練裡學習與成長,而不是學會適應可憐的自己。
倘若,當初她把孩子生下來,以她的現況實在也很難有時間去照顧與教養小孩,那麼孩子日後長大又會不會是另一個社會問題?實在很難說。

每個人活在世上,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一個陷入慣於抱怨與自憐惰性中的人,將會被群眾遠離。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對等關係,對他人付出,同時也能接受他人的付出,才能建立起對等關係。

當習慣於抱怨與自憐裡,其實在不知覺中也已經習慣把自己當作是全天下最可憐又可悲的角色,並貪戀上這樣的角色扮演。

只渴望他人的安慰,卻不是真正的想去解決自己的困境,因此類似的情節會不斷的上演。

於是成為她的朋友就等於背上沉重又沒完沒了的負擔,在處理自身問題時又得花心思去應付她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於她今晚的那句話,我並沒給她什麼評語。
倘若她真的再去做傻事,再去選擇另一段悲情故事的發生,我除了替她嘆息外還能做什麼呢?

俗語說,佛渡有緣人。
佛為什麼非要渡你呢?
你不想被渡,祂也懶得渡你啊!

無言。

『問大士為何倒坐?恨眾生不肯回頭!』
『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 如能轉念,何需我大慈大悲?』

觀音寺的這兩句知名對聯,此時看來卻是異常的諷刺。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心情] 到站


到了站,就該下車。
緣起緣滅,聚散無常,何必回首?
當漸行漸遠,曾經的交集早已被遺忘在那遙遠的地平線。

拭去臉龐感傷輕淚,
望眼遠方燦爛藍天。

莫被往昔的眷戀羈絆,
只需筆直的朝前行進。


生命中的過客,來來去去,恰似春花秋月,鏡影浮雲。
唯有那戀戀塵風,一路伴我獨行。


山崎まさよし - 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動畫電影秒速五厘米主提曲》
山崎正義


これ以上何を失えば 心は許されるの
到底還要失去些什麼 我的心才會得到寬恕
どれ程の痛みならば もういちど君に会える
到底要痛到什麼程度 才能再次見到妳一面
One more time 季節よ うつろわないで
One more time 季節啊 希望你別轉變
One more time ふざけあった 時間よ
One more time 曾與妳嬉鬧的時光啊

くいちがう時はいつも 僕が先に折れたね
發生爭執的時候 每次都是我先讓步 
わがままな性格が なおさら愛しくさせた
這種任性的個性 更是讓人憐愛
One more chance 記憶に足を取られて
One more chance 被記憶絆住
One more chance 次の場所を選べない
One more chance 無法選擇下一個場所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無時無刻都在尋找 希望能在某處找到妳
向いのホーム 路地裏の窓
對面的月台 小巷的窗戶裡
こんなとこにい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明知道妳不可能會在這裡
願いがもしも叶うなら 今すぐ君のもとへ
如果願望能夠實現 我希望馬上到妳身邊 
できないことは もうなにもない
如今沒有我做不到的事了
すべてかけて抱きしめてみせるよ
我會賭上一切 緊緊的擁抱妳


寂しさ紛らすだけなら
如果只是為了排遣寂寞 
誰でもいいはずなのに
應該不管是誰都無所謂
星が落ちそうな夜だから
在星辰仿佛要落下的夜裡
自分をいつわれない
我無法對自己說謊
One more time 季節よ うつろわないで
One more time 季節啊 希望你別轉變
One more time ふざけあった時間よ
One more time 曾與妳嬉鬧的時光啊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無時無刻都在尋找 希望能在某處找到妳
交差点でも 夢の中でも
十字路口也好 在夢境也好
こんなとこにい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明知道妳不可能出現 
奇跡がもしも起こるなら 今すぐ君に見せたい
如果奇蹟真的發生 希望馬上能讓妳看見
新しい朝 これからの僕
嶄新的早晨 從今而後的我
言えなかった「好き」という言葉も
還有過去那句說不出口的喜歡妳

夏の想い出がまわる
夏日的回憶又再次盤旋在腦海裡
ふいに消えた鼓動
那份突然消失的悸動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無時無刻都在尋找 希望能在某處找到妳
明け方の街 桜木町で
黎明的街道 桜木町之中 
こんなとこに来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明知道妳不可能來在這裡
願いがもしも叶うなら 今すぐ君のもとへ
如果願望能夠實現 我希望馬上到妳身邊
できないことはもう何もない
如今沒有我做不到的事了
すべてかけて抱きしめてみせるよ
我會賭上一切 緊緊的擁抱妳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破片を
無時無刻都在尋找 希望能在某處找到一絲絲妳的線索
旅先の店 新聞の隅
旅途上的小店 報紙上的角落
こんなとこにあ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明知道妳不可能出現
奇跡がもしも起こるなら 今すぐ君に見せたい
如果奇蹟真的發生 希望馬上能讓妳看見
新しい朝 これからの僕
嶄新的早晨 從今而後的我
言えなかった「好き」という言葉も
還有過去那句說不出口的喜歡妳


いつでも捜してしまう どっかに君の笑顔を
無時無刻都在尋找 希望能在某處找到妳的笑容
急行待ちの 踏切あたり
等待電車通過的平交道 
こんなとこにい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明知道妳不可能出現
命が繰り返すならば
如果生命能夠重新來過
何度も君のもとへ
無論幾次我都要到妳的身旁
欲しいものなど もう何もない
我再也別無所求了 
君のほかに大切なものなど
除了妳之外 我什麼都不想要

秒速五厘米日本官網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靜思] 存在


關於『存在』。
存在的感覺,來自於外界人事物與己身的互動中所建立而來。
一旦切斷這層連繫,則無異於魍魎魑魅,成為具形卻不具體的迷茫。

魍魎問影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歟?
影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吾待蛇蚹蜩翼耶?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思歟!

註:
1.魍魎問影,語出《莊子.齊物論》。
2.『魍魎』,本作『罔兩』,影子之影。古人認為,人有影子,稱為影,影子之外也有微影,則稱罔兩。
3.『影』,本作『景』,音義同『影』。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玄怪] 地獄夢遊記


至今近二年前的某日,在睡夢中遊了一趟地府獄界。

這夢境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很難查證;而且根據現代各心理學與夢境現象研究亦指出,人的潛意識極可能受所生所處的環境、教育、宗教傳統與文化習俗等等 諸多因素影響,因此西洋人的神秘經驗中,見到的天堂入口常是個十字架形狀的大門,而東方人所見卻常是酆都城,極樂淨土世界等等景象。


那麼,不在此談論太複雜的理論問題,以下僅單就個人記憶所及做記錄,若有相關經驗的朋友們也歡迎不吝一起參與分享討論。

夢境之始已經不復回憶,只記得在一片漆黑中茫然的被引領到地獄府界。
引領的人始終未曾正面出現,也不說多餘話語,只在每到了一處獄界時,簡單告知該獄界名稱而已,至於該獄界刑罰是針對犯了怎樣的罪行施而處,更是未曾詳細說明。

首先到達處是『刀山獄』。
在坊間書籍或圖畫中總將刀山的形狀描畫得像一座小土山,上面倒插很多尖刀的樣子,而個人所見到的刀山並不是長這樣。

在刀山上仍有樹木花草,但是樹幹是由精鋼所煉製,枝幹與葉子也是金屬之類材質,並且邊緣都是很鋒利得像剃刀一般。
而刀山上的草,都長得很 長,至少有膝蓋高,受刑罰的『犯魂』們是被鬼差們舉著三叉戟驅趕著,要他們從刀山下爬到刀山頂上,犯魂們的身體在沿途會被這些銳利的鐵樹鋼草割裂開來,不 小心跌倒還有手腳被切斷的狀況,好不容易爬到刀山頂,上頭有另幾位鬼差負責再把這些犯魂們踢滾下山,甚至用叉戟叉住犯魂的身體舉起來再往山下丟,於是這些 被丟到山下的『殘屍』就會被等在一旁的小鬼們拿水桶潑水,水一潑後又回復原狀,再被踢到刀山下被驅趕著再往上爬,如此循環著。而且即使爬到半山腰就不肯動 的,那些鋼草會像電鋸般自動旋轉,切割他們的肢體,逼他們不得不往上逃爬。

因為初見景況即如此殘忍,故不忍再看旁邊的油鍋獄,轉瞬間又換移到另一處獄界所在處,名為『車崩獄』。

車崩獄的刑具是一根方齒直金屬橫柱,大約有近五公尺長,上面還有一個圓型方齒輪,直徑約兩公尺大,犯魂們被反手縛綁在圓形金屬方齒輪上,進行碾壓。 碾過後皮肉內臟迸裂就像被絞肉機攪碎過一般,只剩肉塊殘餘。然而奇怪的是,完全沒有想像中所以為的那般會出現鮮血噴濺情景,刑具上只是單純的肉塊,沒有半 滴血,讓人直覺聯想到傳統市場裡的豬肉攤那般。

而受刑罰的犯魂們也沒有任何哀嚎聲,就像默片電影般無聲,在他們毫無半絲血色的臉上,完全沒有任何喜怒痛苦表情,但是眼神中透露出來的只剩深深的絕望,掛在那蒼白陰慘的臉孔上。

受刑過後的殘屍,再由其餘小鬼們拿著一桶水往屍塊潑,那堆屍塊就又自動黏聚回復原來形體,再由大鬼差壓往縛綁,再重新碾壓。

看到這等悽慘景況,我不禁忍淚長嘆一口氣,這時候眼前景象一變,又移轉往『剖腹割舌獄』。

這個刑獄的刑具是一根很長的金屬圓柱子,就像宮殿裡的圓柱般直立著,尺徑也差不多如此。犯魂雙手被舉高,雙腳屈縮反綁在柱子上,袒露出整個胸腹部, 鬼差拿一把尖利且刀尖帶反鉤的彎刀,由上往下切劃開犯魂的胸腹,然後再用刀尖上的反鉤把五臟腸胃一一挑鉤出來,使用S型尖鉤鉤掛披散開,另一端尖鉤就鉤掛 在身體表皮處,然後再一一的將各內臟器官條割凌遲碎切後,接著再拿一種類似鉗子的工具,把犯魂的嘴巴撬開後,舌頭拉出來,再條割。條割過後的屍塊都丟在地 上同一處,等到都割完後再把地上那堆屍塊錯雜的塞回犯魂的胸腹與口中,之後由小鬼再拿水桶潑水,恢復原狀,再重新動刑。

看到了這部份,其實我也早已無心再看下去,這些景況說恐怖嗎?其實少了鮮紅噴血的驚聳效果,確實比較沒那麼刺激,但也已是非常慘不忍睹的。接著引領 的人在我背後說,該回去了,只覺眼前再度一黑,但我意識是很清楚的,馬上睜開眼從『夢境』中醒來,確定自己魂識已回到房裡床上,而那夢中的情景卻恍若眼 前,仍是歷歷在目。

我一直沒把這個夢境遊歷經過整理成文,主要是因為當時內心太震撼難平,若在那種震盪情緒之下的記錄內容,可能會不知所云。
所以直到兩年後的現在,才重新整理出來。誠如本文開頭所說,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很難查證,就姑妄聽之吧。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玄學] 因緣、選擇與智慧


由於是大老開示的談話內容記錄,因此以白話直言整理之:

「因緣」是什麼?就像是時鐘裡的時針、分針與秒針。
看似每件人事物緊密相繫,但又是各自行各自軌道。

秒針壞了,分針與時針還是照走,因此,諸天仙佛並不是掌控著弟子們的命運,只是在這個時候恰巧行於同一路。

然而,即使弟子心生退道而斷了修緣,諸天仙佛們仍是持續奉行正法,再等候下一位有緣人。

莫說弟子是諸天仙佛們手中的棋子,其實大家都是棋子,只是角色略異。
真正主導整個棋局的,不是任何神佛與弟子們,概是「因緣」二字。

然而,「因緣」亦受「選擇」所牽制。
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因緣」牽繫,而「選擇」是誰決定的?是自己。
所以「自己」既是棋子,也更是主導棋局的人。

「因緣」牽繫了每一個「選擇」機會的到來,
「選擇」卻又造就了每一段「因緣」的牽繫。

於是「因緣」與「選擇」之間彼此牽引下,又成為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然而在面臨每一段「因緣」與每一個「選擇」裡,更需以「智慧」來導引。

以「智慧」導引須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沉定靜心」,二是「擇定無悔」。

「沉定靜心」,才能客觀站在多種立場角度評估事物的多面,並且因應不同的人時地物狀況去下適當的決定。因為事情絕不會只有是與非、對與錯這種二分法。
因此,任何事都沒有絕對正確且唯一的選擇,只有最適當的選擇。
不思善 不思惡,遇事莫亂,臨危勿慌。只要在當下那一刻做了最適當決定就行了。

「擇定無悔」,不想過去現在與未來,既然作了決定就得坦然面對。
所謂「歡喜做、甘願受」就是這個道理。
若內心仍有任何疑慮與牽掛,應當再多審慎思維的完整性,避免決定下得太輕率。
但是決定以後,就是決定了,誰又能預料得到未來究竟會演變出怎樣的未來?
逝者已矣,來日可追。

即使決定是錯誤,那嘗試錯誤未嘗不是也具有學習的意義。
最困難的往往不是如何才能提得起,而是如何才能真正放得下。

--門生 光音 敬錄

[碎碎唸] BLEACH名句


我等は、姿無きが故に、それを畏れ。
人が希望を持ちえるのは、死が目に見えぬものであるからだ。

正因我們看不見,那才可怕。
人們之所以能懷抱希望,是因為看不見死亡。

看不見而期待,編織出綺麗的幻夢。
美化幻想背後,卻源於未知的畏懼。

そう、我々に運命などない
無知と恐怖にのまれ、足を踏み外したものたちだけが、
運命と呼ばれる濁流の中へと、落ちてゆくのだ。

沒錯,我們被無從選擇的無知與恐懼所吞噬,卻落入那無法踩住,被稱為命運的濁流之中。

引自--【BLEACH】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碎碎唸] 深夜的情歌


夜深不適合聽太沉的情歌。
否則過往縷縷傷痕,又會在不知覺裡悄悄浮現...。



十年之前 我不認識你
你不屬於我 我們還是一樣
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
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

十年之後 我們是朋友
還可以問候 只是那種溫柔
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

相對亦無言之時,即使還算是朋友,也緣淺了吧!
多少風花雪月,盡化過眼雲煙。

遙望寒月嘆奈何?
獨剩殘影映西窗。

聚散離合,只是緣起緣滅又一樁罷了。

紅塵猶淨土,天上亦人間,端視一念之別而差矣。

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記事] 阿里山的日出


想到當兵時,單位上一位阿兵哥發生的事。
這個阿兵哥是駕駛兵,常支援演習,有一次在嘉義演習時放假,突然一時興起,找了一位同袍一起上阿里山。

當時是六月季節,天氣很熱,兩個傻瓜穿著單薄短 T-shirt 就上山等著看日出,結果差點冷死。

人家問他們冷不冷,他們竟然裝勇猛,自稱說他們是現役軍人保家衛國不會冷,真是愛面子死好。

但是兩個人還是很冷啊,剛好看到一起等日出的遊客中有一對夫妻,先生抱著孩子,太太抱著狗。

這兩個傢伙就很天才就跑去搭訕。
一個說:孩子好可愛呀~
借來抱抱。

另一個說,這隻狗好乖呀~
也借來抱抱。

抱久了,人家總會要抱回嘛,然後兩個人就交換。

本來抱孩子的改去誇狗乖,抱狗的那個去誇孩子可愛,再借來抱抱。

就這樣一下抱孩子,一下抱狗,撐到太陽出來。

哈哈!這世上真是無奇不有,什麼樣的人都有。

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碎碎唸] 冷


連續的冷天氣,讓內心也漸漸冷去。
一位朋友說,『怎覺得你最近有點冷,冷淡。』

一直是很冷吧?我想。
對朋友們我常保持很熱,但是對自己一向是很冷。
日出,日落,潮來,潮去。
再也沒有什麼能覺得感動,悸動與心動。

夜,沉沉的睡去,
心,悄悄的平寂。

而生命,到幾時才能夠止息?

[心情] 新年


新年之始,奔馬暫息。
未來這年仍會是忙碌不停,啊,幾時等到生命結束呢?

許多事看得太透澈的結果是慢慢失去興趣。
隨著年華漸去,更深刻體會到原來每一個清晨的到來,只是為了等待另一個黃昏。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願此身如似虹光,來去之後啥也不留。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靜思] 分手


一對情侶分手。
然而,提出分手的人卻不甘,到處放話,扮被害者。
有什麼好不甘心的呢?
是自己扼殺了這段戀情,不是嗎?

人就是這麼矛盾,自己不要更不許別人擁有。
時光依然流逝,年華依舊不留。
任憑風雨紛飛,點滴仍在心頭。

百年之前,妳我未生。
百年之後,妳我不存。
執著什麼?

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

[碎碎唸] 電影《魔笛(The Magic Flute)》觀後感

應朋友之邀,去看了部號稱耗資千萬歐元,盪氣迴腸的超大音樂歌劇,改編自音樂神童莫札特經典作品《魔笛》,看完之後果真讓人感動,為白花了那兩百多塊大洋而感覺激動到咬牙切齒,直想造口業罵「幹」!

劇情內容一開始,是描述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很簡單的就是分紅軍與藍軍。帥氣的藍軍少尉,生魚片男主角《塔米諾(Tamino)》在穿越過槍林彈雨 後跌到水坑裡嚇到昏,然後被三個饑渴到扣八的爆乳熟女(《夜后》派來救援《塔米諾》的三位侍女)撿到,這三個饑渴爆乳熟女看到這可口生魚片便哈得要死,脫 掉《塔米諾》的上衣後口水直流,然後開始詠唱,唱到激動處還把上衣掀開晃晃--爆乳!外國人發育果然比較好--觀眾席裡當然是一陣驚聳騷動啦!
接著那三名饑渴爆乳熟女內心掙扎後,就又把他丟了。

可憐的生魚片男主角聽到補鳥人《帕帕蓋諾(Papageno)》唱鳥歌而醒來(到了戰場上還帶一堆籠鳥?編劇還真天才),接著那三位已換上爆乳軍服 的饑渴熟女便交給生魚片男主角一張哈利波特照片(因為照片裡的人物也會動),告訴他照片中的女生是《夜后(Queen of the Night)》的女兒叫作《潘米娜(Pamina)》,她正被一位邪惡的國王《薩拉斯卓(Sarastro)》擄去,《夜后》要《帕帕蓋諾》跟《塔米諾》 一起去營救女兒《潘米娜》,並許諾救出女兒後要許配給生魚片挾去配,於是給了他們一根魔笛以及一部魔鈴,要他們出發,並且交代會有三個小男孩引領他們(戰 場上莫名其妙跑出三個小正太?神經病!)。

接著的場景,來到城堡裡,《潘米娜》正在受守衛的士官長《摩羅(Monostatos)》騷擾未遂,而補鳥人《帕帕蓋諾》卻在無意間救出了《潘米 娜》(跟史瑞克劇情有點像?救出公主的總不是王子)》,而生魚片《塔米諾》卻誤闖進城堡,並得知原來《薩拉斯卓》是好人,所以決定投入《薩拉斯卓》那一方 (看到這裡實在很懷疑這是對岸的統戰電影,藍軍叛變改投紅軍?一整個囧)。

《薩拉斯卓》要生魚片《塔米諾》與補鳥人《帕帕蓋諾》接受考驗,並告訴他們說,只要成功通過考驗後,會將《潘米娜》許配給《塔米諾》,並且也會讓補鳥人《帕帕蓋諾》與暗戀五年的女子《芭芭吉娜(Papagena)》結婚。
於是色慾醺心的兩個傻蛋就被送去受考驗。

這兩傻蛋被要求要保持沉默接受考驗,不許與任何女人說話,而補鳥人《帕帕蓋諾》卻在遇上一位老阿婆時放鬆戒心,哈啦了起來,而這位阿婆笑著告訴他說自己只有十八歲,正是他所暗戀的《芭芭吉娜》(嘔!),最後只有傻蛋生魚片《塔米諾》通過考驗。

最後,《塔米諾》被送上戰場,補鳥人《帕帕蓋諾》被抓去關。
而《塔米諾》仍是死守著考驗,即使在遇見心愛的《潘米娜》(一見鐘情是能愛啥 鬼?)時仍不發一言,而《潘米娜》則誤以為他根本不愛自己而傷心欲絕(一整個神經病,這時我已經不自覺睡著了,幸好朋友把我搖醒)想自殺,這時那三個小正 太像扶壁鬼一樣跑出來勸她不能想不開,要她親自上戰場見見《塔米諾》就能明白他真正的心意(戰場上耶,當作是麥當勞兒童遊樂區喔?)。

接著便是這兩個閃光彈(《塔米諾》與《潘米娜》)在戰場上舉起魔笛,消弭了戰爭而成為英雄。

另一方面,補鳥人《帕帕蓋諾》對自己受不了老太婆的誘惑(啥?)而無法通過考驗覺得內咎,認為已經失去資格接受所愛的《芭芭吉娜》而想死,這時那三 個小正太(果真是無所不在扶壁鬼)提醒他使用魔鈴呼喚(召喚吧?代替月亮懲罰你?!)《芭芭吉娜》到來,當然《帕帕蓋諾》爽到快抓狂,兩個人對唱一直叫對 方名字就像雞叫聲,唱到太興奮時《芭芭吉娜》竟然還從《帕帕蓋諾》的頭殼小給它巴落企!(雖然很好笑,但很莫名其妙。)

然後,心有不甘的《夜后》夥同那三位爆乳熟侍女收買了得不到《潘米娜》而背叛的《摩羅》,趁著黑夜爬上城牆要搞夜襲,被《薩拉斯卓》發現時,受到驚 嚇而將摔下去,《薩拉斯卓》好心的要拉她一把,她卻甩開《薩拉斯卓》的手自己跌下去(死得莫名其妙)。剩下的三位爆乳熟侍女及《摩羅》也主動鬆了手一起 摔。這樣的安排很奇怪,因為在一開始《夜后》召見生魚片《塔米諾》時,可是能像超級賽亞人一樣超越了地心引力作用而在空中飛來飛去的!

最後,《薩拉斯卓》高唱著白天戰勝黑夜,大片的戰場廢墟逐漸化圍綠色的草原,電影結束。

心得:一整個囧,若莫札特在天有靈發現自己的傳世作品被改成這樣,一定會搥心肝哪!而提議邀約要看這部爛片的朋友卻是整場最先睡著的!

在強忍住吐血的激動心情下記錄這篇心得時,順便查找了網路上的評論資料。竟然看到一段『知名樂評人焦●溥看完後讚嘆導演將場景從古埃及拉至一次世界 大戰,細心剪裁下盡現老練的戲劇功力,並認為電影版真正懂得莫札特的心,....』云云的評論,個人覺得:幹!這個傢伙一定有收片商的紅包!


電影劇照:

夜后(Queen of the Night)

個人覺得她看起來還比演她女兒的那位還年輕




一臉孝呆花痴樣的男主角塔米諾(Tamino)






看起來實在不是很漂亮而且比演她媽媽的那位還老氣的潘米娜(Pamina)














從頭到尾我都覺得他是個神經病的補鳥人帕帕蓋諾(Papageno)













這位演員演的很好,但是整部爛片孤臣無力可回天的薩拉斯卓(Sarastro)




雖然他戲份不多可是也算很委屈演了爛片的摩羅(Monostatos)




















夜后的三位看到帥哥就哈甲扣八猛流口水的爆乳侍女














像是看到爆乳而看傻了的三位扶壁鬼正太,老是突然不知從哪裡冒出來。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碎碎唸] 寧靜港灣

一位朋友說,跟我聊天時,總能無忌憚的說出內心最深處的話。

我笑答,很多人都這樣說過。
她說,『那表示你真的很棒,也給人很安心的感受。』

當我婚姻破裂後,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很有趣也很矛盾的問題。

知道嗎?人啊,真的不能過得太完美。

也許與我認識的朋友們,會因為與我在一起感到安心,能傾訴所有內心話而願意多跟我相處,但這些朋友終歸還是得回到他們自己的港口去,即使是飄搖著小風浪與微雨的港口。

而我的港口,是朗朗清明,陽光豔麗,水面粼粼無波的寧靜港灣。
因此,久久到我這兒來一次,就會獲得短暫的安慰。

然而,我所交往過的女性們,她們都是迷途客,沉溺在這寧靜港灣裡後不肯回去。
但久而久之,卻開始感到不安與惶恐,害怕這一切寧靜都只是短暫的假象;於是,他們開始找尋讓自己感到真實的方法。

就像懷疑自己是否在作夢的人,總是會捏自己一把,看是否會感覺到痛,人的本質性中,還是得透過體驗痛苦,才能來感受真實的存在感。
或許是平淡讓人感到乏味,更或許是出於本性上的質疑求真,她們總是忍不住會想在這寧靜港灣港放把火,丟個炸彈,看看是否依然寧靜如昔。
他們的出發點不見得是為了貪圖刺激,更是為了印證真實的感覺。

一旦在寧靜港灣放了火,就得被驅逐離境。
即使未這麼做,她們再也待不下來。
於是,她們只能繼續回到飄浪風雨中,慢慢讓懊悔啃蝕。

對於寧靜港灣本身影響看似不大,但很難不做任何提防,而終於升高警戒線。
曾幾何時,看似安詳的寧靜港灣,雖然仍是開放似往昔,但港區陸地上卻開始設起高高的圍牆。

昨天與幾位同事聊天,聊到婚姻感情事。
我笑說,若打算再找下一個牽手的人,我會選擇一個,不討厭我,肯跟我攜手,但卻不是很深愛我的人。
另一位同事很訝異的問,為什麼?
我回答:情到濃時轉為薄,這句話很適合我。

因為我明白,這裡畢竟只是人間,不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