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靜思] 磨練,是為了讓寶石更璀璨

今天一位朋友閒聊時,提及關於上天給予的磨練。

朋友說:

『上天是最優秀的寶石加工師。它自信於它的眼光,更相信此時的你只是一顆未經琢磨的原礦石,因此它需要磨你,把你這顆原石外在的雜質部位削磨去,才能顯現出內部的光華。這就像是在雕琢你的心性一般,上天相信你將會是具備智慧與勇氣的人,所以才會賜予你各種試煉。』


『然 而,若是磨得太急遽,原石會發熱燙,而容易損壞了寶石的質地,因此,若是小磨小琢,就會潑些水讓你降降溫。但是若已是太熱燙的狀況下,已是不宜進行快速降 溫,那麼它就會先暫停琢磨的工作,等候和緩降溫的時間。當給予你的試煉讓你痛苦的同時,你的內心也會產生反抗壓力,而造成心裡的怨懟甚至是積恨。通常,在 小小試煉後給予你喘息的時間,是因為這只是小小的試煉。切莫心喜,更莫傷悲,因為後面更大更沒辦法讓你喘息的巨大試煉將會隨後到來。當你幾近崩潰,求助無 援之時,那並非上天捨棄了你,而是它恩慈的賜予你冷靜與沉澱的時間,讓你好好的整備自我,用以迎接下一步的考驗。』


『要相信上 天,更要相信你自己,你真的會是一顆璀璨的寶石。即便是已經磨去雜質,外表也已是圓滑光亮,但那還不是結束。就像鑽石,必須經過如八心八箭的特殊切割後, 才有資格顯耀出更奪目的光華。所以,修磨掉你心性上的不足與尖銳後,並不是個結束,而僅僅只是個真正的開始。因為你,將是顆最耀眼的寶石,沐浴在光華之 下,將會是多麼耀眼璀璨,這才會是專屬於你的殊榮,因此,我的朋友,上天賜予你的恩慈,將比你所認知的更為宏大,並非你我凡塵俗智所能測度明白。你只要相 信,你就是那顆最璀璨耀眼的寶石,請靜下心來,懷著感恩之心來接受上天給予你的磨練考驗,更要相信上天對你的堅持。總有一天,你將發光發亮,成為亙古永恆 的一頁傳說,只要堅持相信。』


靜靜聽完這席話,讓我感觸良久,身上血液似乎也開始奔騰了起來...。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靜思] 深藍物種

心靈的漏洞,是因產生了『迷惘』。
過於在意任何人,事,物,就會由此而生。
因此,審視自身對『情感』的認知發現,原來對於『情感』的領域裡,一直是我渴望學習瞭解的世界,也一直是我最脆弱之處。

已經記不清是幾時開始的了,從有識以來就深深覺得,這個世界,並不是我熟悉瞭解的,總是像隔著玻璃櫥窗般,冷望著窗外的景象。
我看不懂為何人們要哭,要笑,要歡喜,甚或悲傷。

不懂,會很奇怪嗎?我不覺得奇怪,但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周遭的人都覺得我奇怪。
只因我不會在他們認為該哭時哭,該笑時笑,該歡喜時歡喜,該悲傷時悲傷。
最後得到評論是:『自私』。
然而,至今我仍不明白,不懂與自私之間是怎麼開始劃上等號的。

隨著成長經歷裡,我開始學習什麼是『愛』。
不管是對親人之愛,朋友之愛,或情人之愛,我都在學習。
生來對『情感』之事本來就有種疏離,不明白為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牽繫是怎回事,就像人工智能。
於是我試著觀察與分析,並整理出各種情感模式的成因。原來,生離死別是痛苦類,該表現出難過悲傷與哭泣,重逢相聚在一起是歡喜類,該表現出高興與愉悅。

與一位同是如此特質的朋友討論研究時發現,當人們的情緒是由心而發,之後才是找尋對應的理由分析的模式,而我們這類特質的人卻是剛好反之,是需先依據各種條件符合後才得出原來這該是哪種情緒的答案,並表現出來。

因此,
很多事我們看似不會執於得失,其實是根本不懂其價值何在。
看似來去之間可以很灑脫自在,其實更是不懂得該在乎什麼。

這是不是種誤會?是的,就是誤會。
任何人們看我們的眼光與評論都是嚴重的誤會。
我們並沒有人們所以為的那麼高尚優秀,或是愚蠢腦殘,僅僅只是『不同』。
正是如此,所以當我們在所謂的尋常通識領域裡表現出異常的拙劣,是因為人們以他們的定義,來解釋了我們。
然而,任何的定義都無法適切的為我們下正確的註腳,所有註腳與定義對我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若非得拿最適當的形容詞來說,在我的資訊庫裡能找到的詞應該就是:『莫名其妙』。

我們並不習慣在情感表達的時候想到自己,而是不懂為何對方會有此反應。
我們積極想收集資料來修正自己對情感的瞭解,但是最根本的『由心而發』的情感反應,並不適用在我們身上。
於是人們看不到我們的『心』在哪裡,因為我們的『心』在這個世界的定義裡並不算是『心』。

就像一個披著人類軀殼的叢集終端機,在我們背後是一整個雲端資料庫系統,與我們接觸交流的人們輸入怎樣的關鍵字眼,搜尋而出的就會是怎樣的結果。
於是我們總讓人們搞不懂,到底我們是什麼,到底在想什麼,就像鏡子一般,忠實反應出人們的一切。所以有人深愛我們,也有人痛恨我們,但我們就是,不懂。

因此,我們常在迷惑於對方的異常反應時會問:你到底希望我怎麼做?我到底該怎麼做?卻不會去思考,我希望怎麼做,我想怎麼做。
就像被動的機器,只會依據不同人的應對狀況產生出相對反應。因為在這個系統中,『我』其實是個實質上並不存在的角色,僅僅是用來說明這部終端機所在位置的編號。

也許,會有人問,那我們到底是怎回事?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想搞清楚的問題。
會想搞清楚,是因為在這個世界的存在不適中,所產生的適性調整本能,而不是為了想瞭解自己究竟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因為如此做,才能學會該在怎麼樣的人面前表現出能讓這個世界的人們接受的態勢模樣。

對於生活周遭的一切,我們並非漠不關心,而是不明白有什麼需要關心?
從亙古以來,物換星移,分分合合,生死離聚,無常本是常。

硬是要學習掌握著什麼不可,即使想破腦袋問自己到底有什麼欲望?就是個很難的問題。
若說,『欲望』並非來自於本身內心所渴望,而僅僅是為了因應這個環境的適性調整需求,這樣是否會比較容易明白得多?
因此,所有一切都可以割捨,所有一切也可以獲得,得捨之間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很嚴苛的意義,只有視當時狀況時機是否需要而定。

請別再試圖測試或想證明些什麼,更別期待我們將會成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深藍物種,也是沒有靈魂的天使。

參考條目資料:
維基百科-深藍孩童
http://zh.wikipedia.org/zh-hk/深藍孩童

補註:
[轉載] 深藍孩童評量表(1)

    1.他們將來到地球這件事情視為自己的責任。

    2.他們覺得自己值得來到地球,並對沒有此種想法的人感到奇怪。

    3.自我價值對他們來說並非最重要的事,他們樂於與人分享,具有強烈的同理心。

    4.他們無法理解絕對的威權與服從。

    5.他們單純地不做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乖乖排隊。

    6.他們對儀式及無法發揮創意的活動感到挫折。

    7.他們喜歡從事可發揮創意的活動。

    8.無論在學校或家裡,對於作事的方式,他們總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但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是〝系統/制度破壞者〞。

    9.除非和同類在一起,否則他們的行為將被歸類為〝反社會〞,如果沒遇到同類,他們看起來會是屬於內向型小孩,而學校對他們來說是令他們非常痛苦的地方。

    10.對於令人感到內疚的紀律法則,他們全然沒有概念。

    11.他們不會羞澀於讓他人知道自己的需求。

    12.他們不傾向信奉任一特定宗教。

    13.他們對大人教導的事情能觸類旁通。

    14.他們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現象。

    15.他們在幼年時即能理解並解釋抽象事物。

    16.他們的智力優於一般人。

    17.他們喜歡作白日夢。

    18.他們擁有一雙清澈、早熟、智慧的眼睛。

    19.他們對人事物擁有超乎一般人的感應能力。



如果你的小孩符合上述十個項目,那麼他/她有可能是深藍小孩,如果符合超過十五個上述現象,那麼他/她肯定是個深藍小孩。

[轉載] 深藍孩童評量表(2)

    1. 童年常想到或做白日夢,內容關於ET、UFO與其他世界的事物。

    2. 在童年感覺地球日常事物有些奇怪,如人體、大人、天空顏色、樹木、大自然、建築物。

    3. 小時候曾感到雙親很陌生,並不是自己真正的父母,自己有一群失落的兄弟姊妹或一個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並為此產生一定隔閡甚至對抗?

    4. 小時候曾做過魔法的夢,如飛行、變形、魔法朋友,接收到特別的指引與保護。

    5. 小時候曾仰望夜空,懷著盼望的心情,偶爾說 "帶我回家。。。為什麼我在這裡?",或者問 "為什麼我這麼孤單?!"

    6. 你是親切、溫和、和平、不具侵略性的——不是偶爾這樣,而是一直都如此。

    7. 為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類犯下的爭鬥、傷害與殘暴感到受傷、困惑與悲傷。

    8. 覺得物質、金錢以及事業成功不是那麼重要。

    9. 有時候覺得跟植物與動物相處比跟人群相處更舒服。

    10. 一般而言,你是敏感、體貼、慷慨並關心你周圍的人們。

    11. 一直覺得與大多數人不同,或與主流人類社會有些疏離。

    12. 有過異象、夢或目擊UFO,因而感到無限可能並激勵自己真實的靈性成長。

    13. 有過戲劇化的夢,內容是地球變遷、地理與社會結構的大變動、世界末日或未來的文明。

    14. 你有邏輯、科學嚴謹、很少感情用事,對於熾熱的熱情與渴望感到有些困惑。

    15. 曾與仁慈、親切並與高度進化的外星人有過清晰與靈性提升的接觸。

    16. 對科幻小說、長篇奇幻小說、天使、高科技與世界預言感興趣。

    17. 對UFO、亞特蘭蒂斯(Atlantis)、雷姆裡亞(Lemuria)、通靈、金字塔、新時代(New Age)觀念有濃厚的興趣。

    18. 對於冥想、瑜伽、氣功有興趣。

    19. 對將愛與光帶到這個世界感興趣。

    20. 相信主流人類社會缺乏對於靈性真理的認識。

    21. 覺得這個世界不是一個智慧的世界,真正的智慧在另一個地方。

    22. 強烈感覺你的使命是幫助地球與人類。

    23. 多數時候疾病纏身、免疫力低下(經常性過敏者此項直接判為“是”)

    24. 常受到周圍人的傷害,但從不想 報復他們。

    25. 一直比較敏感。

    26. 一直不間斷地感到和家人和朋友的分離(很難心理上自然親近)。

    27. 總體來說是低調的,對於縱橫全球的各種成功人士尤其明星並不特別地崇拜。

    28. 被靈修、宗教和天宇文明的資料和生存方式強烈吸引。

    29. 已經在進行或準備好要開展某種形式的靈修(修真)。

    30. 你認為自己是流浪者。



每一個肯定答案打2分,有些肯定的打1分,否定的0分,然後累加。



總分:

    49-60 分: 以我的觀點,你是一個流浪者,或許你對此並不驚訝。

    37-48 分: 你很可能是一個流浪者,也可能是一個ET靈魂,你需要更多的內省才能確定。

    25-36 分: 你大概不是一個流浪者,但可能是一個ET靈魂,並且是個較老的靈魂。

    0-24 分: 你大概不是一個ET靈魂,也不是一個流浪者,但為什麼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呢?


[轉載] 深藍孩童評量表(3)

    1. 意志堅定。

    2. 在1978年或之後出生。

    3. 固執。

    4. 富有創造力,對於音樂、珠寶製作、詩詞等有藝術天賦。

    5. 傾向於容易上癮。

    6. 是個「老靈魂」,就像他們是13歲,可是卻像43歲般。

    7. 具直覺的或靈通的,或許有看見天使或已逝之人的經驗。

    8. 孤立者,透過挑釁的發洩行為或是脆弱的內縮。

    9. 獨立並引以為傲,即使他們持續地向你要求金錢。

    10. 具有深層渴望的雄偉之志協助世界。

    11. 在低自尊與自以為是之間擺盪。

    12. 容易感到無聊。

    13. 或許曾經被判為注意力缺乏症或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14. 容易失眠,睡眠品質不佳,易作惡夢或難以入睡。

    15. 有憂鬱症的病史甚至曾有自殺的念頭。

    16. 尋求真實、深層與持久的友誼。

    17. 易與植物或動物有連結。



如 果你的小孩對以上的特徵有14項或更多「是」的回答,那麼他們非常可能是靛藍小孩。如果,他們對以上的特徵有11到13項之間都能連結,他們可能是「受訓 中的靛藍小孩」,或是正在發展他們「年輕光之工作者」的特質……如果,你是成人而與以上的特徵有連結,那麼有可能你是靛藍小孩的先驅者之一。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交流] 瓦倫達效應 (Karl Wallenda Effect)與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專有名詞,稱為『瓦倫達效應 (Karl Wallenda Effect)』。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後說:
『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效應就是指:『越是擔心事情發生,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生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瓦倫達效應?這是人們強烈心理暗示的結果。
當一個人極度擔心某事或某狀況會發生時,那這個事或狀況在他的頭腦裏景象更清晰具體浮現,就像一盞燈吸引人,像飛蛾投火似的直奔而去,好似受到召喚而發生。
台灣俗諺裡也有句話說:「竄驚竄遇到。」(愈擔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見。)

美國史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

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 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 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這項研究,也證明了在『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裡的理論。

例如在《秘密(The Secret)》一書裡提及:「我們的心思意念就像磁鐵,好的壞的事情都會被我們的思想吸引而來。倘若什麽時候有壞事發生在你身上,那是因爲你心中滿了負面的思想,那是個定律,逃也逃不掉。」

瞭解了這個原理後,再使用適當方式來調整思維觀點模式,就能夠增強召喚好運的能量。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反用瓦倫達效應)。
有句俗諺說:『盡人事,聽天命』,概應是如此意指。


參考資料: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228326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73.html?fromTaglist
http://xitiruo158.blog.hexun.com/33862674_d.html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靜思] 仁霸

仁者持儒家之學以立王道德望;
霸者持法家之學以治家國社稷。
居仁而能霸,功業乃能成。

在上位者弄下位者以權;
在下位者制上位者以術。
上下之居位,形也;
權術之策謀,勢也。

《文子·自然》:『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


萬物依律,天地循法,方圓規矩,需權宜以變通。
是故,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道》曰:無為。
無為者,無違也,謂之。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靜思] 正義絮語

正義女神 (Iustitia,古羅馬代表公平正義的女神)是作為法律基礎的公正道德的象徵,一手持劍,一手持天秤,矇眼。

* 天平:公正的審判  

* 劍:懲奸除惡的制裁之力

* 矇眼罩:無視被告的容貌、權力、身分、家世、地位,並矇眼表示不為表相外境所蔽,不堅以己見來判斷一切,以免失之偏頗。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

暴虎馮河式的正義,已失去了捍衛正義的原始目的,反而會扼殺了他人。
就像 一個懷抱極度熱誠與完美標準的政權,在強力推行下則易演變成極權主義,甚或是恐怖主義。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是建立在『尊重』,而不該是『命令』。
有時候,決定對錯的並非抱持的初衷,而是表達的態度。
希望一個人更好,心意誠可貴。
但強制的逼迫一個人非得照自己所以為所認定的方式去做才能達到:『好』,這種主觀性的持見則是一種恐怖極權主義。

你可以給予提醒與建議,但請尊重他的選擇與決定,並請試著瞭解對方的主張。
他的生命是他的,不是你的,因此,他才是該掌握著主宰權的角色。
倘若引發其內心反抗,那豈不是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糕,也偏離了主體?
他要改變,或是堅持不變,只需冷眼觀之。
也許,他有他的立場,考量與理由,就讓他去印證看看結果,即便結果不對,但嘗試錯誤也是種重要的學習。
他是否已有所改變進展,也請時時更新資訊,而不是一再昧於現實,堅持認定過去如何,未來肯定沒長進,不斷的翻舊帳。


然而,可議的是,你又該如何確定你看到的他,瞭解到的他,是曾經經歷怎樣的過往,在經驗法則中才塑造出你所看到的面貌?
該做的的不是暴躁發怒的強逼他立即改變,而是該先瞭解完整成因。
倘若有心要做好,就請付出耐心與尊重,否則就請閉嘴。

郭台銘說過,『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
可以尋求更好的看法,但請不要堅持己見, 認定只有自己所抱持的才是最好的看法。
因為時代在改變,知識爆炸,今日的新知隨時可成為明日的舊聞。
三百多年前,人們深信太陽是繞著地球轉,並深信不疑;但今日的人還有誰懷疑地球其實只是繞著太陽運行的一顆行星?


不在其位,不主其政,要提出見解之前需先懂得聆聽。
別把自己當救世主,沒有任何人失去了你就活不下去。
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人生,也不會只以你所認知的形式才能活得精彩。
別太過度放大自己的一切標準與價值觀,因為這就叫高傲自大與侮慢。
不管再義正詞嚴,結果也將絕不會是你所樂見。
因為強者的慈悲,需展現於溫柔的心,與堅毅的靈魂。

唉,一定又會有人罵我說寫得太複雜難懂了....會不會用詞太艱深???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靜思] 慈悲‧續

從上次去看藏傳佛教文物展後,關於慈悲的體悟,持續深入思考了許久。

前陣子,謙謙又提及與Patrick討論中,討論到關於霸王的詞,有所不解,而跑來問我。
其實,剎時間裡我也不是很明白他們到底討論了什麼,僅僅是也讓我的思維再度與『慈悲』之道再度串連了起來。

一個人要真正成長,就是得把靈魂賣給惡魔,跳入地獄火坑裡之時。放棄期待人性有美麗面,放棄相信這世上的善良,放棄認為世間有真愛。

當咬牙切齒的罵著『狗屁,幹,』或任何惡毒咒罵句時,並非表示你已真正放棄,只是可悲的抱著殘存的期待,死撐著不願放棄的最後哀號。

⋯⋯終於肯相信所有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任何人得愛你一輩子,沒有任何人得對你好一輩子,你接受了,相信了,懂得以牙還牙才是唯一活路時,你的生命,才算是已真正開始。

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該血淋淋的去征服與奪取。感謝讓我成為惡魔的人。


前幾天有所感悟而留下這篇心得,也引發了意外風波。
最後我的處理方式是,已經偏離主題的,就不予回應以免再節外生枝。

我始終認為,凡事皆因緣,誠如禪宗趙州禪師公案裡: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僧說:「你不要用境示來人。」
趙州說:「我不用境示人。」
僧重問:「那麼你且說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異日,
僧又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說:「有。」
僧問:「幾時成佛?」
趙州說:「待虛空落地時。」
僧問:「虛空幾時落地?」
趙州說:「待柏樹子成佛時。」

世事概是『因緣』二字,無奈眾人皆慣以境見之。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 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 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 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 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 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 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 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云: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虛妄,皆由心轉境,斯是喜樂悲苦,便是浮雲掠影。
雖然明知一切皆空無,但身即在此,需活在當下。

要能成就霸業者,需經千錘百鍊,俾使其堅忍意志能更得粹煉。
霸王之道,在於『忍捨』。
許多事並非自己所願,但既然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也只能接受。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先當了魔鬼,才能成為天使。
慈悲是為一體兩面,恰似大慈的菩薩與大悲的金剛明王,前者低眉,後者忿尊,但同是菩提心應化。

懂得『得』,更需懂得『捨』。
斷離善惡之見,體以菩提之心。解脫之道的大門,於斯而開啟,而能入歡喜地,便得真解脫。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靜思] 慈悲

想去看藏傳佛教文物展有好一陣子了。
上星期趁著周末,與好友相約一起去看展,看到了海報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覺得與最近以來的沉澱相契而有所感悟。
或許這也是特別因緣吧。

千手千眼觀音像頂上那十一面相,由上而下各自所代表的是承襲的法源(阿彌陀佛頭相,代表理性之光)以及十地菩薩的階段。
十地表示有十種階段,共有四層,最上層是忿怒悲相,是總結。再往下三層各三個菩薩慈相。
同一層中的三菩薩慈相,各自應對是貪嗔痴三執,也就是由菩提初心起,而修持慈道的過程中,所容易吸引遭逢的人事物。
往上三層各破惑障、業障、苦障等三障。

修習菩薩道,是救苦救難。換個角度想,行此道者,來到身邊的人事物若不是有苦有難,又如何施救?因此,那也得是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才行。
用白話來說,就是行菩薩道的特性,特別會遇到身心有問題的人,他們的思維觀點有問題,生活有問題,需要被解救,所以才會被吸引到行菩薩道的修者生命裡來出現。

然而,這就是重點,不只該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更要看到自己的!
見他人三執而起心動念,不也是自身有問題嗎?以自己所持執的標準,認定他人有問題而需施救渡,怎不先反省思考自身的心態才是問題根源?
至於為何會三層,表示會越往上修越會遇到棘手的,考驗總是會不斷的重覆遭遇。
幾時能停止?就在忿怒悲相終結。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
何謂慈悲?柔心與慧斷。只具柔心,易流於腐仁,只具慧斷,便流於嚴苛。
因此,菩薩道的極致便會是明王道。行慈道轉悟悲道,才會是圓滿。
遇到有問題的,伸手施救,但拉不起來的就得放棄。不僅斷人,更是斷己。不該在那邊鑽牛角尖,變成自己入了執陷而無覺知。
大慈救護,大悲度脫,於人,於己皆需如此。

《十二因緣論》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最初之因由何起始?『無明』。
若能制御『無明』,便能離斷諸多緣苦。
但這必須是由自己決定,不能讓他人承擔。
願意決定的,自然知道該做什麼,而遇上能適當拉一把的人,也是決定於自身最初的選擇。
扶不起來的阿斗就是指連決定都不想承擔,只把責任丟給他人。

把人生的決定權丟給他人,這種思維的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有誰能有幫他人決定生命走向的權利與承擔?
所以說,並非緣份決定一切,而是需先有了決定,其餘因緣才會接連鋪陳開展。
這其間看似是環環相扣,但是每一個人還是有他的自主跟選擇,才能決定後來的發展。
修行之事不必想得太玄,其實回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目的:生存與進化,這樣就整個很明白了。

那麼,替他人決定生命走向,這更是不正確的思維。
遇到他人之苦,那到底該不該伸手拉一把?需先考量自身能力,以其適合的方式後,若不傷人更不害己,就試試。
若會傷人或害己,就該停止。這裡說的傷人害己是包含養成當事者的依賴性,以為不必長進,反正有啥事都會有人幫他搞定的扭曲思維。

姑不論這到底是「自利」或「利他」,這些形式片面上的定義其實不必太過鑽研。
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種學習,遇到了困難,面對並處理,在沒有學會懂得正確方法前,也容易產生挫折。但是嘗試錯誤也是種學習,一步步堅持與努力,自然會找到出路。

引申蔡肇祺先生對『愛』的闡釋:

『愛,是要助人能盡其義務與責任,非代人盡其義務與責任;而令人失去其人生目的、生命價值。這一點必須明辨清楚,不然,自以為在愛人,其實,是在害人。』

『愛,絕不可以使對方生出依賴心,那便減弱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害他的想念行為愈違背宇宙神理,而為魔所乘。』

『愛,不要愛得太嚴,一愛得太嚴,愛便變成責備,而使對方退縮不前,失去趨向光明的勇氣,而不敢接受他人之愛,以致於逐漸孤獨自己。』

至此,又想起另一個問題。
常見弔詭邏輯,希望他人都擁有幸福,這想法是對的嗎?
問題就在於『幸福』究竟該是什麼。
用自己標準看他人而論斷之,公平嗎?而且,這往往就是造成紛爭的根源。

好比說,有人打著理想與正義的旗號,所持理由就是為了誰好,但言行盡是讓他人感覺壓迫。這種『為了誰好』的方式,充其量也僅是種自以為是的理想,暴虎馮河的正義。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即是此謂。

許多親子、夫妻間關係裡的緊張與磨擦,也常因此而起。
倘若能懂得尊重對方的思維與選擇,跳脫自我感覺良好的病態優越感,才能看見真正的面貌。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往往只在一線之別。


忿怒悲相主要是拿來斬斷自我內心的執念,尊重自然萬物,而不違之。明善惡是非而不執取,方是入世之道。

誠如《莊子‧應帝王篇》:
『南海之地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地為混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取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鯈與忽為謀報混沌之德,卻自以為是的否定混沌的自然,卻害死了他。

仔細想想,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日是否也常陷於這種自以為是的漩渦裡?
那麼,就該斷棄執念了,以忿怒悲相,慧斷內心無明,擁抱理性之光。

無為,無違。
生命終會找到出路。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靜思] 相處之道,耐煩而已。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不同的思維觀點,不同的言行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但是,我們往往慣以自身的觀點來評斷他人。

因為他人並不是自己,所以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斷他人之時,就會覺得對方怎麼老是說自己不同觀點的話,不同觀點的想法,不同觀點的行為。

倘若這個人,剛好是自己的家人或另一半,那更容易產生不滿與怨懟,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為什麼』對方老是不瞭解自己,老是誤解自己,分明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然而,當產生這樣的想法時,就是種錯誤。因為在不知覺裡,把自己捧得太高,成為自大。
也許自己以為,只是關心,『為什麼』對方會反彈?『為什麼』對方不承認錯誤?『為什麼』對方要這麼曲解自己的善意?

但是在這個時候,更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有沒有試著去瞭解對方為何反彈?對方是有著怎樣的心情?對方又是以怎樣的角度看待事情,又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言詞?

卡内基說:『當一個人面對批判與責難時,是最危險的時刻。』

要是關心一個人,真的在乎一個人,那麼就得先瞭解當一個人產生反彈時,是正處於最危險的時刻。
因為對方並不是自己,並不可能全盤如我們自身般瞭解自己,因此產生誤解便是正常的。
所以這才需要透過溝通,瞭解,來化解誤會。

在處理事情之前,處理情緒是更重要的。
雖然忠言往往逆耳,但每個人大多喜歡聽好聽話ˋ是天性,若是要勸戒對方,就得先讓對方放下敵對心態,情緒搞定了以後,再進而處理事情。對方若真在乎自己,即便在當下劍拔弩張,但沉澱下來以後仍會好好思考。因此,不妨多些寬容與體諒,多給對方一點時間沉靜下來。

當問題產生時,應該先搞清楚:想把問題解決才是真正的目的,倘若因為態度過於直接與沒耐心,而引發對方嚴重反彈時,不但問題沒處理好,反倒又把問題更擴大了。

這時候,該說是對方的錯,要對方絕對承認臣服嗎?不該是如此。
每個人智材各異,適性不同,感受度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問題,在不同人身上發生時,該怎麼處理的方式也不會絕對相同。

應該要瞭解對方之後,讓對方情緒鬆緩下來,再慢慢談,才會比較適當些。
然而,責怨著對方不夠瞭解自己的心態,也不免是犯了相同的錯:慣以自身觀點來評斷他人。

如開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思維觀點,不同的言行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所以,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來就能徹底瞭解另一個人,即便是雙胞胎也會爭執吵架。
倘若在乎一個人,那麼就自然而然想要去瞭解對方,在一次次的磨擦與爭執裡,逐漸瞭解。
但是這也是倆個人都要有心,彼此都願意了,才可能會有漸次進展。

相處之道,耐煩而已。
能夠不耐其煩的面對每一次的爭執與磨擦,而不是單方總是逼迫另一方非讓步不可,人與人之間,是因為彼此需要才會更親近,絕不會永遠是單一方需要。就像跳雙人舞般,彼此都有時進,有時退,路才能走得更長久。

至此,也才會明白:當覺得對方不順自己心意時,懂得不再問對方『為什麼』無法體諒自己瞭解自己,而是該問問自己內心,到底自己是『為什麼』認為如此時,才能釋放他人,與自己。

勉之。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交流] 對談錄








 前序:
原文是與一位求教的朋友,在2009年2月中旬對談之記錄,經過整理後而成文,因以名之。

本文:

緣外求法,求無所求處。
無法可求。可求則非法。


『修持』的目的在哪裡?有很多道理,很多說法。
但是說穿了,也只是想找出一個讓自己在人生路上走的時候能夠順遂一點的念頭罷了。
而什麼是『順遂』?
這兩個字,眾說紛紜,每個人的定義與標準都不一樣。

若覺得日子已經過得夠順遂,那還有什麼方向需要再找尋的呢?
人是透過痛苦與挫折的體驗中來感受生命與存在。
有時候,要把自己當作在奔馳的馬兒,幫自己背上綁著竿子,釣著根吃不到的紅蘿蔔在眼前當目標一直追逐。
然後呢,在追逐過程裡,才會讓自己遺忘了計算未來的路還有多漫長。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日子過得茫然,就是少了個讓自己追求不到的目標,才會覺得徬徨。
念既有生,即會逝滅,而一念既滅,一念又生,如生生滅滅就像海濤浪潮,一波波起復平。

任它生,任它滅,心仍自在。
自在與否,端在一思一想間。

《楞嚴經.耳門圓通章》裡提及:『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兩句。
那麼,是否不該去面對這不安的心,或是應該拔卻這不安的心?
該與不該,都只是種選擇,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面對了能如何,不面對又能如何。
時光依舊荏苒,何必追求虛無?
真空需妙有,只要有得巧與妙,何必陷於頑空執無?
然而,心在哪裡?如何安住與拔卻?這又是老掉牙的公案話題了。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兩句,這裡的聞,並不是單指鼻子聞嗅,或者耳朵聽聞的一切感受。
會用這個聞字,是來自於,閉上眼睛試著靜心時,耳內所聽到四周的聲響,反而會更容易讓自己分心。
但是感受之事,不光只有聲音,若擴大來解釋,亦可以說是所有一切外來感識而言,經由感識作用,到了內心的解讀,則建立起心念與外界之間的連繫。當聽到人家誇讚自己的話,內心暗喜;聽到了批判而內心暗恨,這都是外來感與內心識交相起了作用之故。

初於聞中的意思,是意識到自身置於各種外來感識的狀態,突然有了『覺得』什麼的意念後,才會感覺到的。
好比說站在水裡,人怎麼明白自己在水裡?是經由觸覺,溫度與壓力等等各種感受並與自身經驗作比對後才判斷出『原來自己置身在水裡』的結論。

所以,『初於聞中』也可說是藉由感受、體認並判斷出,自己正處於各種感識所在的狀況裡。

『入流亡所』這句是種接續因應的方式,意識到『感覺』的存在後,需要放掉一切感覺嗎?
不必,只要任它去。

『亡』這個字,讀作『無』,取其義,就會更容易明白。
前一句提及『初於聞中』:體認、感受並判斷出,自己正處於各種感識所在的狀況裡。
但是下一句,卻又說是任這些感識由它去,自身亦融入其間,並逐漸遺忘了自身所處的狀況的認定感的狀態。
譬如潮來潮往,久而不覺。

若你有靜坐經驗,當逐漸進入靜定狀態時,周圍的聲音好似變得越來越遠,不知什麼時候,那些聲音在與不在都好似被隔絕了,進入很沉定的狀態裡。可是,發覺聲音不在了的時候,通常是出定之後。當處於靜定狀態時,是根本不會去想聲音在不在的問題的,這就是『入流亡所』的狀態。

回到生活裡來談,對於他人的言行耳語,若自己內心夠靜定,清楚體認人家嘴巴掛人家身上,自己耳朵長在自身上,不必太加以理會。
但是不去理會並不代表聽不到,而是不易為之所動。若說,靜坐入定是靜禪,那麼,生活裡保持常心靜定來面對一切,就是動禪。

再回到最頭一句,修持是在修什麼?讓人生路能過得更順遂點,怎樣才能順遂。
因為人就是那麼渺小,無法預知未來,即使知道了,也可能無力改變,那麼,既然無法阻擋與選擇到來的事是什麼,那也只有讓自己能更有勇氣去面對,更有智慧去應對才是,於是逐漸學得豁達。

會開始思考觀音圓通法門的深意,是去法鼓山後開始。
當看到觀音殿前那匾額寫著『入流亡所』四個大字時,內心的震撼難以言喻。

雖然以往曾讀過楞嚴經文,但總是只在字面釋義上徘徊,即使參照各種法師講解的資料,總無法感受真正的貼契。
就像國文老師教的唐詩,白話解釋是一回事,內心會有怎樣的體悟則又是另一回事。總是得等到自己同樣經歷許多風霜過後,再回頭咀嚼那些唐詩文詞後,才能體會超脫文字外的情境。

況且各法師們的經解講本,只是他們的感受與體證,並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當初只建議妳親自去讀,去思悟而不多作解釋,原因在此。
我的理解,是我個人體悟,不一定是妳的,更不會放四海皆準。重要的是我在這些經文與生活體驗裡,明白的東西對我自身是有幫助的。

一位多年知交曾說,大多數人都在拼富貴的,很少像我們一樣只求穩定的。
當初一聽他講這句時,內心感觸良多,眼淚差點不爭氣的掉下來。
可是現在回想,已經能很坦然的笑了。

或許『穩定』二字,對我來說,就是那根看得到卻永遠啃不到的紅蘿蔔,當哪天我真正穩定時,或許更會令我悵然若失。
當下不同,想法不同,境過事遷,同樣的人,感受也不同了。就像一些退休後的人衰老得特別快一樣。
人生有時還是需要個達不成的目標,才會讓人有活下去的方向。若無所企求,會失去衝勁,因為等死會讓人衰老得更快。
會讓我還有衝勁的原因,就是我還沒啃到那根紅蘿蔔。

我並沒直接回答妳的問題,僅是談談我自身為例。
每個人要找的方向在哪裡,該找或不該找以及怎麼找,我無法解答。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主角,再親蜜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個配角過客,各自的生命歷程絕對無法套用他人身上,頂多只是拿自身思悟所得提供參考。

就跟慧可請達摩安心一樣,人人皆可是慧可,人人皆可是達摩,但達摩畢竟非慧可,慧可終究非達摩。
因此,能幫慧可安心的,仍是需要慧可自己徹悟到自心究竟在哪裡。
祝福妳。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玄學] 深沉



國曆2010年6月4日酉時
九天玄女 降示:

為人當要學習沉穩,喜怒不能形於色,遇不遂者,口頭三分應付,暗地清淨自在。

處理事情需持理性為『心』,感性為『行』,顧及他人情面,讓人家也有台階下,便可免遭嫉恨。



內心若似淺牒盛水,稍一搖晃水即潑灑,則非成大事者氣度。
應深如幽湖,雖遇清風吹拂,但見波紋而不起浪。

--門生 光音 敬錄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靜思] 驕傲

當驕傲的迷霧遮掩了雙眼,就再也看不清自己應有的卑微。

你可以斥責他人的不完美,但請記得,被你斥喝而能保持微笑的人,至少比你多了一份寬容與謙虛的完美。

一個目空一切,驕傲自大的人是愚人,而任其斥喝卻在內心竊笑的人,則是讓這愚人逐漸成為狂人。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交流] 修行人?!

常常看或聽到有人說,
『那個某某某是修行人,怎麼可以這樣!』
或者是
『我是修行人,所以要怎麼樣』
這之類的話。

『修行人』是什麼,這帽子是該由誰來戴,是頗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管是經由哪種法門派別入了修門,大多是會有誓願之類的入門式。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目標要先立定,而後再讓自己內心時時提醒自己,對,我已經誓願要往這個目標努力,所以我該給自己的言行思想訂定規範,才不致偏離。

這個帽子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不是他人。
神佛之前立誓,僅是請神佛們共同鑑證,以表決心。
破了戒,違了清規,會怎樣?
神佛就必定會降災懲處嗎? 這倒不一定會。

為什麼? 修是修自己的,關神佛何事?

若違離正道,沾染塵邪,因習氣相引之故,正神菩薩自會漸離,但不是祂們不關心了,而是靜靜看著當事人幾時能悔悟。

修行是一條孤獨的道路,那是與自己內心爭戰,逆改掉劣根,讓自己身心獲得成長的路。
雖然與他人的互動仍有,但那也僅僅是讓自己體驗,經歷與學習的過程。最後仍是需回到內心自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進而提昇靈智的道路上。

修者不自證,證者不自修。

當與人有所爭論,執己為是而斥他人為非時,請切記: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只在一線之隔。

『修行』這個詞,是個沉重的枷鎖,那是對自我的制約,而不是紅衛兵的批鬥帽。

倘若,『修行』已只是淪為嗔火怒燒的理由,那倒不如別修了,跳脫出來還清淨些。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共勉之。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短篇小說] 沉默的約會

男人訂好了餐廳座位,以手機簡訊通知了女人。
即便是沒有收到回覆,男人還是依照預定時間前往。

服務生帶了位,男人指了指靠窗邊的位置,拉開椅子坐了下來。
交握著雙手,靜靜望著窗外。


不久,女人也到了。
移步到男人的對面座位,男人早已起了身幫她輕拉開座椅,迎著她優雅的落座。
沒有一絲微笑,也沒有任何聲響,只有深情的注目。

回到自身座位後的男人舉起手,服務生快步移到桌邊點餐。
男人微揚著手,服務生便把菜單遞往女人面前。
細細讀著菜單,女人抿了抿嘴,好似要把每個字句都背記過後才肯翻過另頁。
也或許,她在腦海裡已將每道佳餚的美味逐一品嘗。

看著認真的女人,男人不禁抬手輕將女人額前的瀏海回撥到她耳後。
女人怔了會兒,漾起靦腆的微笑。
男人的微笑也掛在了嘴角。

指著菜單,服務生有默契了點點頭,簌簌記錄後離去。
不一會兒,餐點便一一上桌。
依然是沒有一句對話,只除了窗外的街景上演著城市夜裡的車水馬龍。

杯盤交碰聲響代替了言語,在無聲裡靜靜的結束。
在餐桌之外彷彿是另一個熱鬧的世界。

步出餐廳,男人輕擁著女人的肩膀,女人也把頭輕靠在他的胸膛。
也許是夜太清涼,也或許酒精催化下的狂放,倆人深深擁吻著,就在這熱鬧的街道旁。

揮揮手,沒有輕聲道別,只有珍重再見。
轉身離去後,倆個人都沒有看見彼此的眼淚早已滑下了臉龐...。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交流] 虛懷若谷,笑看人間

『虛懷若谷』是要先看清自己的自卑點,搞清楚該不該自卑,以及搞自卑所帶來的影響與壓力,並且如何運用這些壓力引導自身往正確的路上走,正向學習且心情正面樂觀積極。

自尊過強的反面就是自卑過重。

但自卑的理由在哪裡?有時候是立場與角度問題,會覺得人家比我們優秀,拼命想學習,可是別人跟自己畢竟不同,每個人天賦各異,沒找到自我適性而強逼自己的結果就會覺得有挫敗感,並進而認為自己很無能很笨學不會,逐漸形成自卑。



一位朋友提醒了我一句話。

她說,我沒在賭博打麻將的,比較不會用打牌來思考人生。

上賭桌當然是想贏啊,可是不見得每一次都能拿好牌。倘若真的是爛到不行的牌,但牌局還是得繼續下去時怎辦?所以要改變策略,少輸為贏。

狀況允許時就以贏為目標,但居劣勢時就以少損為目標,靈活調整,不要老是拿同一套標準來搞自己,弄得自己不開心..

不必要以預設立場限定自己一定要學得多有成就,而是需在學習過程中更認識自己,知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有哪些是可以再精進深研,哪些又是不必過度勉強,如此內心自然清淨。

而笑看人間,指的就是要真正去體驗過,見識過,學習過以後,面對任何考驗都能欣然以對,怡然自得。心界與眼界都夠寬廣,就會自在。

冷眼觀世與笑看人間的境界是不同的,因為冷眼是不想過度深入,追根究底,原因也只是擔心受傷,怕自己無力承受才故作冷漠。

能夠笑看,是需要投入體驗經歷,每每跌倒而再爬起,直到瞭解許多事不就只是爾爾,又何須計較太多時,嘴角自然能漾起微笑。

『虛懷若谷方致清淨,笑看人間得觀自在。』

頂禮受教,並與各位朋友共勉之。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交流] 冤親債主論?



『冤親債主』論其實已經被無限上綱得很無法無天了。
不以特定宗教說法來講,其實許多問題只是一種『慣性』的重覆。

我個人是認同輪迴觀,但不見得認同往世殺人今世必被其所殺的『果報』。
並非是不信因果,而是因果不該這麼談的,在以往舊文裡曾略談一二,就不再贅述之。

一個人在遇到各種問題時,會採取怎樣的處理態度來自其思維行動的慣性,有的人越挫越勇,吃苦當吃補,即使犯了錯,但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檢討學習,總有一天學得會該怎麼面對與處理,此後即便是再遇到相似的問題,也知道該怎處理,而不再成為其障礙。

但是若只採取逃避不理,也僅是一時僥倖而已,若再度遇到時,還不是得硬著頭皮乖乖的面對學習,直到真正學會如何面對為止。









試想我們從小到大面對的各種事物經驗來看,不也就是這麼一路走來?跌倒就爬起。
再仔細思考反省自身,是不是在面對某些事時還是有著不大適當的慣性態度,那就一件件的去改正,直到學會最適當的處理方式,而這就稱為『智慧』。

佛家裡提及『阿賴耶識』記錄著我們各種習氣,所以每個人生來脾氣都不同,若是曾到婦產科的嬰兒房觀察每位小貝比就可知此論是可接受的。
佛經是佛的法身,是因其內容充滿智慧,能提供人學習,用來修正自身思想言行,而致能夠更理性、更豁達的面對塵俗庶務,並進而跨越其障礙,這才是真正有意義之處。

倘若只是抱著讀而不知,持而不解的心態,那經典也頂多算是印著文字的書頁而已,又能有何用?

神佛濟世不在代其斷因緣,違因果,而是在於助人自省自悟,提昇靈智後去解決問題,否則就有失公允,六道之中獨厚於人,何以適稱眾生平等?

當然誠心持誦有其感應,並因而得到助力,那也請記得這是助力而已,扶了一把不代表自己就能躺著啥事不幹,反正神佛皆可代勞。

個人所學裡認為,『懺法』是最具速效的。
何謂『懺法』?
就是知錯認錯,檢討改進。

這個法門不必限定任何宗教派別,即使是無神論者也一應適用。
知過則改之,修而正之,持之行之,便是修行。

行文至此,有沒發現『冤親債主』幾乎沒啥提及,那到底幾時要談啊?
先搞定自己人生比較重要吧,如聖嚴法師提倡的新六倫,就是非常務實的論點。沒那麼多無形的冤親債主啦,沒事別自己嚇自己。
共勉。




--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交流] 修行就是要非常帶賽嗎?

以下是在PTT靈學版上回覆某修友的回文內容。

曾經我也經歷類似的困擾,直到某一日突然明白,這是必要的進化過程,心裡才釋懷。
修行是什麼?通鬼神?搞神通靈異功能?帶天命?濟世渡眾?
抱歉,若你是這麼以為的話我會哈哈大笑說你想太多。

若說,修行是指修正自己的行為,這種釋義算是比較接近的,但到底是要修正什麼行為,又為了什麼?這才是該思考的部份。







如開頭所言,是進化過程。
提昇靈智,讓自己有更高的智慧與勇氣面對生存的問題,讓自己有更強健的肉體來因應生存的環境,這是最基本的生命繁衍目的。

但人畢竟是萬物之靈,所該思慮的不僅僅是生存的目的而已,所以明白身心都要成長的重要,因此除了生命繁衍外,還有精神傳承面的目的,於是慢慢成為修行的理論架構出來。

再回頭來討論你遇到的問題。
那 些什麼關什麼卡的,除了讓你覺得很幹很嘔很怨嘆之外,難道不是提醒你能力不足之處嗎?這就像上學讀書要面對考試才能知道自己哪裡沒學好一樣的道理,拜託, 要是怕考試就別唸了,去辦休學啊,要是怕關考,那就別修了啊,不就是這樣嗎?當然覺得活得太痛苦,那砍掉重練也是種選擇。什麼天命無法抗拒,唯一無法抗拒 的只有生存問題而已。

只不過當你選擇放棄的同時,別忘了你總還是會遇到同樣問題的。因為你只是逃避,而不都不足的話,要幫其它人真的是笑話。

君子自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當然就是看能力高低來決定你行事版圖需多大,而且必定都是由點而線而面依序擴展的。
至於要怎麼做,很多先哲前賢都說過,我也不便在此大吹牛皮,因為我又不是多成功,很沒說服力。

生存從來都不是件多溫柔的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世界一直都是這樣。
善與惡都是人心所分別,並非老天有所別。

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祝福你。

[交流] 淺談身心修持

基本上這篇只談概論,不是作論文研究,並且會對於修命方面較多著墨,希望能給予有興趣者一點參考。

在呂祖《敲爻歌》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性,是指心性,即精神內在的修養。
命,是指肉體,即身體健康的修持。

曾 蒙一位道教天乙積善派前輩教示,在他們的修持理論中認為,人身周遭有十二元君為守護神,亦稱十二文人。這十二元君存在的作用就是讓人體與另一個世界的感知 作隔離防護,避免受干擾。所以據此來說,大多數人對鬼神毫無感知才是正常現象。然而有些人不管是先天生來或後天因素而使得此十二元君有所缺損,身體周遭的 防護隔離圈產生了漏洞,於是才會有體質敏感或陰陽眼之類的狀況產生。而這也是為何常會建議具陰陽眼之類能力的人要修行的主因。

而踏入玄修 門,與鬼神溝通接觸則變成是必要的,所以在他們的修法裡首先就是要將十二元君破除,並且以自身修持法內的步驟修煉自身氣場,以取代之。這個原因就是在於十 二元君的隔離圈並非人可以主動控制開放,而自身修持出來的護身罡圈則是自己所能控制,當需要與鬼神溝通時就可打開,平常可以關閉住,避免干擾。

當然其中的詳細方法因為個人並非其門下弟子,所以就沒詳述,僅就其原理告知而已。

在 個人經歷中發現,以往我也是持不作守屍鬼的態度只注重心性修持的功夫,但逐漸發現身心發展開始產生了落差,也就是肉體承受不住過大的精神負荷,所以健康上 開始出問題,當時也產生了停滯不前狀況。直到有一天才發現,身心均衡發展才是根本,用白話舉例來說,就是即使擁有了夠聰明的腦袋,也得要健全的肉體將思想 化為實際行動才可以。所以在補足了肉體修持部份的功課後,才又開始有了更進展。

以個人所學理論中來說,人體玄關有三處,即眉心、膻中與丹田三處。
靈修者多以眉心為始,丹道氣功入門者則以丹田為始,但最後都是得三處玄關都開發完整了才可以。目前概見大多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漸次開發的法門宗派較多。

眉心玄關所修主要是在大腦中松果體的開發作用,因此在初期容易產生妄相幻覺,在此階段最適當方式就是兼採禪宗所言: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態度,一切都是幻象來因應,才不易使心神迷失,或導致精神上出問題。

而修持氣功的話,一開始較注重集氣聚氣的功夫,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然後逐次以臻煉神還虛,最終極是煉虛合道境界。

通常修持氣功者,由於練氣是以肉身修持為始,因此若是正統派門所學,通常是會隨著修習而達到身強體健,鮮少有卡陰或外靈干擾狀況。

在此個人會建議,不管是修佛修道或有持誦經咒功課習慣的人,適當配合學習練身之法,促進氣血活絡是比較好的。

若是有入特定派別門下,那就請依照法門規定學習較好,避免多頭馬車一事無成。
若無特定派別的話,依據個人體驗,學習如太極拳之類的內家拳法效果是最好的,除了較不易產生運動傷害外,在通暢經絡及氣血運行效果上真的是可以很明顯感受到。

修心之法,除了參讀經典學習以外,在生活點滴中無處不可信手拈來。學習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是有很大助益的。

當然滴水穿石非一日可就,需要靠恆心毅力養成習慣,日久便見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