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次去看藏傳佛教文物展後,關於慈悲的體悟,持續深入思考了許久。
前陣子,謙謙又提及與Patrick討論中,討論到關於霸王的詞,有所不解,而跑來問我。
其實,剎時間裡我也不是很明白他們到底討論了什麼,僅僅是也讓我的思維再度與『慈悲』之道再度串連了起來。
一個人要真正成長,就是得把靈魂賣給惡魔,跳入地獄火坑裡之時。放棄期待人性有美麗面,放棄相信這世上的善良,放棄認為世間有真愛。
當咬牙切齒的罵著『狗屁,幹,』或任何惡毒咒罵句時,並非表示你已真正放棄,只是可悲的抱著殘存的期待,死撐著不願放棄的最後哀號。
⋯⋯終於肯相信所有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任何人得愛你一輩子,沒有任何人得對你好一輩子,你接受了,相信了,懂得以牙還牙才是唯一活路時,你的生命,才算是已真正開始。
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該血淋淋的去征服與奪取。感謝讓我成為惡魔的人。
前幾天有所感悟而留下這篇心得,也引發了意外風波。
最後我的處理方式是,已經偏離主題的,就不予回應以免再節外生枝。
我始終認為,凡事皆因緣,誠如禪宗趙州禪師公案裡: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僧說:「你不要用境示來人。」
趙州說:「我不用境示人。」
僧重問:「那麼你且說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異日,
僧又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說:「有。」
僧問:「幾時成佛?」
趙州說:「待虛空落地時。」
僧問:「虛空幾時落地?」
趙州說:「待柏樹子成佛時。」
世事概是『因緣』二字,無奈眾人皆慣以境見之。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 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 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 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 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 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 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 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云: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虛妄,皆由心轉境,斯是喜樂悲苦,便是浮雲掠影。
雖然明知一切皆空無,但身即在此,需活在當下。
要能成就霸業者,需經千錘百鍊,俾使其堅忍意志能更得粹煉。
霸王之道,在於『忍捨』。
許多事並非自己所願,但既然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也只能接受。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先當了魔鬼,才能成為天使。
慈悲是為一體兩面,恰似大慈的菩薩與大悲的金剛明王,前者低眉,後者忿尊,但同是菩提心應化。
懂得『得』,更需懂得『捨』。
斷離善惡之見,體以菩提之心。解脫之道的大門,於斯而開啟,而能入歡喜地,便得真解脫。
關於我自己
- 。光音天羽。ღ ✿.。.:*
- Taiwan
-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靜思] 慈悲
想去看藏傳佛教文物展有好一陣子了。
上星期趁著周末,與好友相約一起去看展,看到了海報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覺得與最近以來的沉澱相契而有所感悟。
或許這也是特別因緣吧。
千手千眼觀音像頂上那十一面相,由上而下各自所代表的是承襲的法源(阿彌陀佛頭相,代表理性之光)以及十地菩薩的階段。
十地表示有十種階段,共有四層,最上層是忿怒悲相,是總結。再往下三層各三個菩薩慈相。
同一層中的三菩薩慈相,各自應對是貪嗔痴三執,也就是由菩提初心起,而修持慈道的過程中,所容易吸引遭逢的人事物。
往上三層各破惑障、業障、苦障等三障。
修習菩薩道,是救苦救難。換個角度想,行此道者,來到身邊的人事物若不是有苦有難,又如何施救?因此,那也得是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才行。
用白話來說,就是行菩薩道的特性,特別會遇到身心有問題的人,他們的思維觀點有問題,生活有問題,需要被解救,所以才會被吸引到行菩薩道的修者生命裡來出現。
然而,這就是重點,不只該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更要看到自己的!
見他人三執而起心動念,不也是自身有問題嗎?以自己所持執的標準,認定他人有問題而需施救渡,怎不先反省思考自身的心態才是問題根源?
至於為何會三層,表示會越往上修越會遇到棘手的,考驗總是會不斷的重覆遭遇。
幾時能停止?就在忿怒悲相終結。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
何謂慈悲?柔心與慧斷。只具柔心,易流於腐仁,只具慧斷,便流於嚴苛。
因此,菩薩道的極致便會是明王道。行慈道轉悟悲道,才會是圓滿。
遇到有問題的,伸手施救,但拉不起來的就得放棄。不僅斷人,更是斷己。不該在那邊鑽牛角尖,變成自己入了執陷而無覺知。
大慈救護,大悲度脫,於人,於己皆需如此。
《十二因緣論》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最初之因由何起始?『無明』。
若能制御『無明』,便能離斷諸多緣苦。
但這必須是由自己決定,不能讓他人承擔。
願意決定的,自然知道該做什麼,而遇上能適當拉一把的人,也是決定於自身最初的選擇。
扶不起來的阿斗就是指連決定都不想承擔,只把責任丟給他人。
把人生的決定權丟給他人,這種思維的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有誰能有幫他人決定生命走向的權利與承擔?
所以說,並非緣份決定一切,而是需先有了決定,其餘因緣才會接連鋪陳開展。
這其間看似是環環相扣,但是每一個人還是有他的自主跟選擇,才能決定後來的發展。
修行之事不必想得太玄,其實回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目的:生存與進化,這樣就整個很明白了。
那麼,替他人決定生命走向,這更是不正確的思維。
遇到他人之苦,那到底該不該伸手拉一把?需先考量自身能力,以其適合的方式後,若不傷人更不害己,就試試。
若會傷人或害己,就該停止。這裡說的傷人害己是包含養成當事者的依賴性,以為不必長進,反正有啥事都會有人幫他搞定的扭曲思維。
姑不論這到底是「自利」或「利他」,這些形式片面上的定義其實不必太過鑽研。
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種學習,遇到了困難,面對並處理,在沒有學會懂得正確方法前,也容易產生挫折。但是嘗試錯誤也是種學習,一步步堅持與努力,自然會找到出路。
引申蔡肇祺先生對『愛』的闡釋:
『愛,是要助人能盡其義務與責任,非代人盡其義務與責任;而令人失去其人生目的、生命價值。這一點必須明辨清楚,不然,自以為在愛人,其實,是在害人。』
『愛,絕不可以使對方生出依賴心,那便減弱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害他的想念行為愈違背宇宙神理,而為魔所乘。』
『愛,不要愛得太嚴,一愛得太嚴,愛便變成責備,而使對方退縮不前,失去趨向光明的勇氣,而不敢接受他人之愛,以致於逐漸孤獨自己。』
至此,又想起另一個問題。
常見弔詭邏輯,希望他人都擁有幸福,這想法是對的嗎?
問題就在於『幸福』究竟該是什麼。
用自己標準看他人而論斷之,公平嗎?而且,這往往就是造成紛爭的根源。
好比說,有人打著理想與正義的旗號,所持理由就是為了誰好,但言行盡是讓他人感覺壓迫。這種『為了誰好』的方式,充其量也僅是種自以為是的理想,暴虎馮河的正義。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即是此謂。
許多親子、夫妻間關係裡的緊張與磨擦,也常因此而起。
倘若能懂得尊重對方的思維與選擇,跳脫自我感覺良好的病態優越感,才能看見真正的面貌。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往往只在一線之別。
忿怒悲相主要是拿來斬斷自我內心的執念,尊重自然萬物,而不違之。明善惡是非而不執取,方是入世之道。
誠如《莊子‧應帝王篇》:
『南海之地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地為混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取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鯈與忽為謀報混沌之德,卻自以為是的否定混沌的自然,卻害死了他。
仔細想想,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日是否也常陷於這種自以為是的漩渦裡?
那麼,就該斷棄執念了,以忿怒悲相,慧斷內心無明,擁抱理性之光。
無為,無違。
生命終會找到出路。
上星期趁著周末,與好友相約一起去看展,看到了海報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覺得與最近以來的沉澱相契而有所感悟。
或許這也是特別因緣吧。
千手千眼觀音像頂上那十一面相,由上而下各自所代表的是承襲的法源(阿彌陀佛頭相,代表理性之光)以及十地菩薩的階段。
十地表示有十種階段,共有四層,最上層是忿怒悲相,是總結。再往下三層各三個菩薩慈相。
同一層中的三菩薩慈相,各自應對是貪嗔痴三執,也就是由菩提初心起,而修持慈道的過程中,所容易吸引遭逢的人事物。
往上三層各破惑障、業障、苦障等三障。
修習菩薩道,是救苦救難。換個角度想,行此道者,來到身邊的人事物若不是有苦有難,又如何施救?因此,那也得是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才行。
用白話來說,就是行菩薩道的特性,特別會遇到身心有問題的人,他們的思維觀點有問題,生活有問題,需要被解救,所以才會被吸引到行菩薩道的修者生命裡來出現。
然而,這就是重點,不只該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更要看到自己的!
見他人三執而起心動念,不也是自身有問題嗎?以自己所持執的標準,認定他人有問題而需施救渡,怎不先反省思考自身的心態才是問題根源?
至於為何會三層,表示會越往上修越會遇到棘手的,考驗總是會不斷的重覆遭遇。
幾時能停止?就在忿怒悲相終結。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
何謂慈悲?柔心與慧斷。只具柔心,易流於腐仁,只具慧斷,便流於嚴苛。
因此,菩薩道的極致便會是明王道。行慈道轉悟悲道,才會是圓滿。
遇到有問題的,伸手施救,但拉不起來的就得放棄。不僅斷人,更是斷己。不該在那邊鑽牛角尖,變成自己入了執陷而無覺知。
大慈救護,大悲度脫,於人,於己皆需如此。
《十二因緣論》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最初之因由何起始?『無明』。
若能制御『無明』,便能離斷諸多緣苦。
但這必須是由自己決定,不能讓他人承擔。
願意決定的,自然知道該做什麼,而遇上能適當拉一把的人,也是決定於自身最初的選擇。
扶不起來的阿斗就是指連決定都不想承擔,只把責任丟給他人。
把人生的決定權丟給他人,這種思維的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有誰能有幫他人決定生命走向的權利與承擔?
所以說,並非緣份決定一切,而是需先有了決定,其餘因緣才會接連鋪陳開展。
這其間看似是環環相扣,但是每一個人還是有他的自主跟選擇,才能決定後來的發展。
修行之事不必想得太玄,其實回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目的:生存與進化,這樣就整個很明白了。
那麼,替他人決定生命走向,這更是不正確的思維。
遇到他人之苦,那到底該不該伸手拉一把?需先考量自身能力,以其適合的方式後,若不傷人更不害己,就試試。
若會傷人或害己,就該停止。這裡說的傷人害己是包含養成當事者的依賴性,以為不必長進,反正有啥事都會有人幫他搞定的扭曲思維。
姑不論這到底是「自利」或「利他」,這些形式片面上的定義其實不必太過鑽研。
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種學習,遇到了困難,面對並處理,在沒有學會懂得正確方法前,也容易產生挫折。但是嘗試錯誤也是種學習,一步步堅持與努力,自然會找到出路。
引申蔡肇祺先生對『愛』的闡釋:
『愛,是要助人能盡其義務與責任,非代人盡其義務與責任;而令人失去其人生目的、生命價值。這一點必須明辨清楚,不然,自以為在愛人,其實,是在害人。』
『愛,絕不可以使對方生出依賴心,那便減弱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害他的想念行為愈違背宇宙神理,而為魔所乘。』
『愛,不要愛得太嚴,一愛得太嚴,愛便變成責備,而使對方退縮不前,失去趨向光明的勇氣,而不敢接受他人之愛,以致於逐漸孤獨自己。』
至此,又想起另一個問題。
常見弔詭邏輯,希望他人都擁有幸福,這想法是對的嗎?
問題就在於『幸福』究竟該是什麼。
用自己標準看他人而論斷之,公平嗎?而且,這往往就是造成紛爭的根源。
好比說,有人打著理想與正義的旗號,所持理由就是為了誰好,但言行盡是讓他人感覺壓迫。這種『為了誰好』的方式,充其量也僅是種自以為是的理想,暴虎馮河的正義。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即是此謂。
許多親子、夫妻間關係裡的緊張與磨擦,也常因此而起。
倘若能懂得尊重對方的思維與選擇,跳脫自我感覺良好的病態優越感,才能看見真正的面貌。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往往只在一線之別。
忿怒悲相主要是拿來斬斷自我內心的執念,尊重自然萬物,而不違之。明善惡是非而不執取,方是入世之道。
誠如《莊子‧應帝王篇》:
『南海之地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地為混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取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鯈與忽為謀報混沌之德,卻自以為是的否定混沌的自然,卻害死了他。
仔細想想,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日是否也常陷於這種自以為是的漩渦裡?
那麼,就該斷棄執念了,以忿怒悲相,慧斷內心無明,擁抱理性之光。
無為,無違。
生命終會找到出路。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靜思] 相處之道,耐煩而已。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不同的思維觀點,不同的言行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但是,我們往往慣以自身的觀點來評斷他人。
因為他人並不是自己,所以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斷他人之時,就會覺得對方怎麼老是說自己不同觀點的話,不同觀點的想法,不同觀點的行為。
倘若這個人,剛好是自己的家人或另一半,那更容易產生不滿與怨懟,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為什麼』對方老是不瞭解自己,老是誤解自己,分明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然而,當產生這樣的想法時,就是種錯誤。因為在不知覺裡,把自己捧得太高,成為自大。
也許自己以為,只是關心,『為什麼』對方會反彈?『為什麼』對方不承認錯誤?『為什麼』對方要這麼曲解自己的善意?
但是在這個時候,更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有沒有試著去瞭解對方為何反彈?對方是有著怎樣的心情?對方又是以怎樣的角度看待事情,又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言詞?
卡内基說:『當一個人面對批判與責難時,是最危險的時刻。』
要是關心一個人,真的在乎一個人,那麼就得先瞭解當一個人產生反彈時,是正處於最危險的時刻。
因為對方並不是自己,並不可能全盤如我們自身般瞭解自己,因此產生誤解便是正常的。
所以這才需要透過溝通,瞭解,來化解誤會。
在處理事情之前,處理情緒是更重要的。
雖然忠言往往逆耳,但每個人大多喜歡聽好聽話ˋ是天性,若是要勸戒對方,就得先讓對方放下敵對心態,情緒搞定了以後,再進而處理事情。對方若真在乎自己,即便在當下劍拔弩張,但沉澱下來以後仍會好好思考。因此,不妨多些寬容與體諒,多給對方一點時間沉靜下來。
當問題產生時,應該先搞清楚:想把問題解決才是真正的目的,倘若因為態度過於直接與沒耐心,而引發對方嚴重反彈時,不但問題沒處理好,反倒又把問題更擴大了。
這時候,該說是對方的錯,要對方絕對承認臣服嗎?不該是如此。
每個人智材各異,適性不同,感受度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問題,在不同人身上發生時,該怎麼處理的方式也不會絕對相同。
應該要瞭解對方之後,讓對方情緒鬆緩下來,再慢慢談,才會比較適當些。
然而,責怨著對方不夠瞭解自己的心態,也不免是犯了相同的錯:慣以自身觀點來評斷他人。
如開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思維觀點,不同的言行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所以,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來就能徹底瞭解另一個人,即便是雙胞胎也會爭執吵架。
倘若在乎一個人,那麼就自然而然想要去瞭解對方,在一次次的磨擦與爭執裡,逐漸瞭解。
但是這也是倆個人都要有心,彼此都願意了,才可能會有漸次進展。
相處之道,耐煩而已。
能夠不耐其煩的面對每一次的爭執與磨擦,而不是單方總是逼迫另一方非讓步不可,人與人之間,是因為彼此需要才會更親近,絕不會永遠是單一方需要。就像跳雙人舞般,彼此都有時進,有時退,路才能走得更長久。
至此,也才會明白:當覺得對方不順自己心意時,懂得不再問對方『為什麼』無法體諒自己瞭解自己,而是該問問自己內心,到底自己是『為什麼』認為如此時,才能釋放他人,與自己。
勉之。
有不同的思維觀點,不同的言行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但是,我們往往慣以自身的觀點來評斷他人。
因為他人並不是自己,所以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斷他人之時,就會覺得對方怎麼老是說自己不同觀點的話,不同觀點的想法,不同觀點的行為。
倘若這個人,剛好是自己的家人或另一半,那更容易產生不滿與怨懟,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為什麼』對方老是不瞭解自己,老是誤解自己,分明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然而,當產生這樣的想法時,就是種錯誤。因為在不知覺裡,把自己捧得太高,成為自大。
也許自己以為,只是關心,『為什麼』對方會反彈?『為什麼』對方不承認錯誤?『為什麼』對方要這麼曲解自己的善意?
但是在這個時候,更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有沒有試著去瞭解對方為何反彈?對方是有著怎樣的心情?對方又是以怎樣的角度看待事情,又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言詞?
卡内基說:『當一個人面對批判與責難時,是最危險的時刻。』
要是關心一個人,真的在乎一個人,那麼就得先瞭解當一個人產生反彈時,是正處於最危險的時刻。
因為對方並不是自己,並不可能全盤如我們自身般瞭解自己,因此產生誤解便是正常的。
所以這才需要透過溝通,瞭解,來化解誤會。
在處理事情之前,處理情緒是更重要的。
雖然忠言往往逆耳,但每個人大多喜歡聽好聽話ˋ是天性,若是要勸戒對方,就得先讓對方放下敵對心態,情緒搞定了以後,再進而處理事情。對方若真在乎自己,即便在當下劍拔弩張,但沉澱下來以後仍會好好思考。因此,不妨多些寬容與體諒,多給對方一點時間沉靜下來。
當問題產生時,應該先搞清楚:想把問題解決才是真正的目的,倘若因為態度過於直接與沒耐心,而引發對方嚴重反彈時,不但問題沒處理好,反倒又把問題更擴大了。
這時候,該說是對方的錯,要對方絕對承認臣服嗎?不該是如此。
每個人智材各異,適性不同,感受度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問題,在不同人身上發生時,該怎麼處理的方式也不會絕對相同。
應該要瞭解對方之後,讓對方情緒鬆緩下來,再慢慢談,才會比較適當些。
然而,責怨著對方不夠瞭解自己的心態,也不免是犯了相同的錯:慣以自身觀點來評斷他人。
如開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思維觀點,不同的言行習慣,不同的價值觀。
所以,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來就能徹底瞭解另一個人,即便是雙胞胎也會爭執吵架。
倘若在乎一個人,那麼就自然而然想要去瞭解對方,在一次次的磨擦與爭執裡,逐漸瞭解。
但是這也是倆個人都要有心,彼此都願意了,才可能會有漸次進展。
相處之道,耐煩而已。
能夠不耐其煩的面對每一次的爭執與磨擦,而不是單方總是逼迫另一方非讓步不可,人與人之間,是因為彼此需要才會更親近,絕不會永遠是單一方需要。就像跳雙人舞般,彼此都有時進,有時退,路才能走得更長久。
至此,也才會明白:當覺得對方不順自己心意時,懂得不再問對方『為什麼』無法體諒自己瞭解自己,而是該問問自己內心,到底自己是『為什麼』認為如此時,才能釋放他人,與自己。
勉之。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交流] 對談錄
前序:
原文是與一位求教的朋友,在2009年2月中旬對談之記錄,經過整理後而成文,因以名之。
本文:
緣外求法,求無所求處。
無法可求。可求則非法。
『修持』的目的在哪裡?有很多道理,很多說法。
但是說穿了,也只是想找出一個讓自己在人生路上走的時候能夠順遂一點的念頭罷了。
而什麼是『順遂』?
這兩個字,眾說紛紜,每個人的定義與標準都不一樣。
若覺得日子已經過得夠順遂,那還有什麼方向需要再找尋的呢?
人是透過痛苦與挫折的體驗中來感受生命與存在。
有時候,要把自己當作在奔馳的馬兒,幫自己背上綁著竿子,釣著根吃不到的紅蘿蔔在眼前當目標一直追逐。
然後呢,在追逐過程裡,才會讓自己遺忘了計算未來的路還有多漫長。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日子過得茫然,就是少了個讓自己追求不到的目標,才會覺得徬徨。
念既有生,即會逝滅,而一念既滅,一念又生,如生生滅滅就像海濤浪潮,一波波起復平。
任它生,任它滅,心仍自在。
自在與否,端在一思一想間。
《楞嚴經.耳門圓通章》裡提及:『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兩句。
那麼,是否不該去面對這不安的心,或是應該拔卻這不安的心?
該與不該,都只是種選擇,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面對了能如何,不面對又能如何。
時光依舊荏苒,何必追求虛無?
真空需妙有,只要有得巧與妙,何必陷於頑空執無?
然而,心在哪裡?如何安住與拔卻?這又是老掉牙的公案話題了。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兩句,這裡的聞,並不是單指鼻子聞嗅,或者耳朵聽聞的一切感受。
會用這個聞字,是來自於,閉上眼睛試著靜心時,耳內所聽到四周的聲響,反而會更容易讓自己分心。
但是感受之事,不光只有聲音,若擴大來解釋,亦可以說是所有一切外來感識而言,經由感識作用,到了內心的解讀,則建立起心念與外界之間的連繫。當聽到人家誇讚自己的話,內心暗喜;聽到了批判而內心暗恨,這都是外來感與內心識交相起了作用之故。
初於聞中的意思,是意識到自身置於各種外來感識的狀態,突然有了『覺得』什麼的意念後,才會感覺到的。
好比說站在水裡,人怎麼明白自己在水裡?是經由觸覺,溫度與壓力等等各種感受並與自身經驗作比對後才判斷出『原來自己置身在水裡』的結論。
所以,『初於聞中』也可說是藉由感受、體認並判斷出,自己正處於各種感識所在的狀況裡。
『入流亡所』這句是種接續因應的方式,意識到『感覺』的存在後,需要放掉一切感覺嗎?
不必,只要任它去。
『亡』這個字,讀作『無』,取其義,就會更容易明白。
前一句提及『初於聞中』:體認、感受並判斷出,自己正處於各種感識所在的狀況裡。
但是下一句,卻又說是任這些感識由它去,自身亦融入其間,並逐漸遺忘了自身所處的狀況的認定感的狀態。
譬如潮來潮往,久而不覺。
若你有靜坐經驗,當逐漸進入靜定狀態時,周圍的聲音好似變得越來越遠,不知什麼時候,那些聲音在與不在都好似被隔絕了,進入很沉定的狀態裡。可是,發覺聲音不在了的時候,通常是出定之後。當處於靜定狀態時,是根本不會去想聲音在不在的問題的,這就是『入流亡所』的狀態。
回到生活裡來談,對於他人的言行耳語,若自己內心夠靜定,清楚體認人家嘴巴掛人家身上,自己耳朵長在自身上,不必太加以理會。
但是不去理會並不代表聽不到,而是不易為之所動。若說,靜坐入定是靜禪,那麼,生活裡保持常心靜定來面對一切,就是動禪。
再回到最頭一句,修持是在修什麼?讓人生路能過得更順遂點,怎樣才能順遂。
因為人就是那麼渺小,無法預知未來,即使知道了,也可能無力改變,那麼,既然無法阻擋與選擇到來的事是什麼,那也只有讓自己能更有勇氣去面對,更有智慧去應對才是,於是逐漸學得豁達。
會開始思考觀音圓通法門的深意,是去法鼓山後開始。
當看到觀音殿前那匾額寫著『入流亡所』四個大字時,內心的震撼難以言喻。
雖然以往曾讀過楞嚴經文,但總是只在字面釋義上徘徊,即使參照各種法師講解的資料,總無法感受真正的貼契。
就像國文老師教的唐詩,白話解釋是一回事,內心會有怎樣的體悟則又是另一回事。總是得等到自己同樣經歷許多風霜過後,再回頭咀嚼那些唐詩文詞後,才能體會超脫文字外的情境。
況且各法師們的經解講本,只是他們的感受與體證,並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當初只建議妳親自去讀,去思悟而不多作解釋,原因在此。
我的理解,是我個人體悟,不一定是妳的,更不會放四海皆準。重要的是我在這些經文與生活體驗裡,明白的東西對我自身是有幫助的。
一位多年知交曾說,大多數人都在拼富貴的,很少像我們一樣只求穩定的。
當初一聽他講這句時,內心感觸良多,眼淚差點不爭氣的掉下來。
可是現在回想,已經能很坦然的笑了。
或許『穩定』二字,對我來說,就是那根看得到卻永遠啃不到的紅蘿蔔,當哪天我真正穩定時,或許更會令我悵然若失。
當下不同,想法不同,境過事遷,同樣的人,感受也不同了。就像一些退休後的人衰老得特別快一樣。
人生有時還是需要個達不成的目標,才會讓人有活下去的方向。若無所企求,會失去衝勁,因為等死會讓人衰老得更快。
會讓我還有衝勁的原因,就是我還沒啃到那根紅蘿蔔。
我並沒直接回答妳的問題,僅是談談我自身為例。
每個人要找的方向在哪裡,該找或不該找以及怎麼找,我無法解答。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主角,再親蜜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個配角過客,各自的生命歷程絕對無法套用他人身上,頂多只是拿自身思悟所得提供參考。
就跟慧可請達摩安心一樣,人人皆可是慧可,人人皆可是達摩,但達摩畢竟非慧可,慧可終究非達摩。
因此,能幫慧可安心的,仍是需要慧可自己徹悟到自心究竟在哪裡。
祝福妳。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玄學] 深沉
國曆2010年6月4日酉時
九天玄女 降示:
為人當要學習沉穩,喜怒不能形於色,遇不遂者,口頭三分應付,暗地清淨自在。
處理事情需持理性為『心』,感性為『行』,顧及他人情面,讓人家也有台階下,便可免遭嫉恨。
內心若似淺牒盛水,稍一搖晃水即潑灑,則非成大事者氣度。
應深如幽湖,雖遇清風吹拂,但見波紋而不起浪。
--門生 光音 敬錄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靜思] 驕傲
當驕傲的迷霧遮掩了雙眼,就再也看不清自己應有的卑微。
你可以斥責他人的不完美,但請記得,被你斥喝而能保持微笑的人,至少比你多了一份寬容與謙虛的完美。
一個目空一切,驕傲自大的人是愚人,而任其斥喝卻在內心竊笑的人,則是讓這愚人逐漸成為狂人。
你可以斥責他人的不完美,但請記得,被你斥喝而能保持微笑的人,至少比你多了一份寬容與謙虛的完美。
一個目空一切,驕傲自大的人是愚人,而任其斥喝卻在內心竊笑的人,則是讓這愚人逐漸成為狂人。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交流] 修行人?!
常常看或聽到有人說,
『那個某某某是修行人,怎麼可以這樣!』
或者是
『我是修行人,所以要怎麼樣』
這之類的話。
『修行人』是什麼,這帽子是該由誰來戴,是頗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管是經由哪種法門派別入了修門,大多是會有誓願之類的入門式。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目標要先立定,而後再讓自己內心時時提醒自己,對,我已經誓願要往這個目標努力,所以我該給自己的言行思想訂定規範,才不致偏離。
這個帽子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不是他人。
神佛之前立誓,僅是請神佛們共同鑑證,以表決心。
破了戒,違了清規,會怎樣?
神佛就必定會降災懲處嗎? 這倒不一定會。
為什麼? 修是修自己的,關神佛何事?
若違離正道,沾染塵邪,因習氣相引之故,正神菩薩自會漸離,但不是祂們不關心了,而是靜靜看著當事人幾時能悔悟。
修行是一條孤獨的道路,那是與自己內心爭戰,逆改掉劣根,讓自己身心獲得成長的路。
雖然與他人的互動仍有,但那也僅僅是讓自己體驗,經歷與學習的過程。最後仍是需回到內心自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進而提昇靈智的道路上。
修者不自證,證者不自修。
當與人有所爭論,執己為是而斥他人為非時,請切記: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只在一線之隔。
『修行』這個詞,是個沉重的枷鎖,那是對自我的制約,而不是紅衛兵的批鬥帽。
倘若,『修行』已只是淪為嗔火怒燒的理由,那倒不如別修了,跳脫出來還清淨些。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共勉之。
『那個某某某是修行人,怎麼可以這樣!』
或者是
『我是修行人,所以要怎麼樣』
這之類的話。
『修行人』是什麼,這帽子是該由誰來戴,是頗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管是經由哪種法門派別入了修門,大多是會有誓願之類的入門式。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目標要先立定,而後再讓自己內心時時提醒自己,對,我已經誓願要往這個目標努力,所以我該給自己的言行思想訂定規範,才不致偏離。
這個帽子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不是他人。
神佛之前立誓,僅是請神佛們共同鑑證,以表決心。
破了戒,違了清規,會怎樣?
神佛就必定會降災懲處嗎? 這倒不一定會。
為什麼? 修是修自己的,關神佛何事?
若違離正道,沾染塵邪,因習氣相引之故,正神菩薩自會漸離,但不是祂們不關心了,而是靜靜看著當事人幾時能悔悟。
修行是一條孤獨的道路,那是與自己內心爭戰,逆改掉劣根,讓自己身心獲得成長的路。
雖然與他人的互動仍有,但那也僅僅是讓自己體驗,經歷與學習的過程。最後仍是需回到內心自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進而提昇靈智的道路上。
修者不自證,證者不自修。
當與人有所爭論,執己為是而斥他人為非時,請切記: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只在一線之隔。
『修行』這個詞,是個沉重的枷鎖,那是對自我的制約,而不是紅衛兵的批鬥帽。
倘若,『修行』已只是淪為嗔火怒燒的理由,那倒不如別修了,跳脫出來還清淨些。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共勉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