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朋友閒聊時,提及關於上天給予的磨練。
朋友說:
『上天是最優秀的寶石加工師。它自信於它的眼光,更相信此時的你只是一顆未經琢磨的原礦石,因此它需要磨你,把你這顆原石外在的雜質部位削磨去,才能顯現出內部的光華。這就像是在雕琢你的心性一般,上天相信你將會是具備智慧與勇氣的人,所以才會賜予你各種試煉。』
『然 而,若是磨得太急遽,原石會發熱燙,而容易損壞了寶石的質地,因此,若是小磨小琢,就會潑些水讓你降降溫。但是若已是太熱燙的狀況下,已是不宜進行快速降 溫,那麼它就會先暫停琢磨的工作,等候和緩降溫的時間。當給予你的試煉讓你痛苦的同時,你的內心也會產生反抗壓力,而造成心裡的怨懟甚至是積恨。通常,在 小小試煉後給予你喘息的時間,是因為這只是小小的試煉。切莫心喜,更莫傷悲,因為後面更大更沒辦法讓你喘息的巨大試煉將會隨後到來。當你幾近崩潰,求助無 援之時,那並非上天捨棄了你,而是它恩慈的賜予你冷靜與沉澱的時間,讓你好好的整備自我,用以迎接下一步的考驗。』
『要相信上 天,更要相信你自己,你真的會是一顆璀璨的寶石。即便是已經磨去雜質,外表也已是圓滑光亮,但那還不是結束。就像鑽石,必須經過如八心八箭的特殊切割後, 才有資格顯耀出更奪目的光華。所以,修磨掉你心性上的不足與尖銳後,並不是個結束,而僅僅只是個真正的開始。因為你,將是顆最耀眼的寶石,沐浴在光華之 下,將會是多麼耀眼璀璨,這才會是專屬於你的殊榮,因此,我的朋友,上天賜予你的恩慈,將比你所認知的更為宏大,並非你我凡塵俗智所能測度明白。你只要相 信,你就是那顆最璀璨耀眼的寶石,請靜下心來,懷著感恩之心來接受上天給予你的磨練考驗,更要相信上天對你的堅持。總有一天,你將發光發亮,成為亙古永恆 的一頁傳說,只要堅持相信。』
靜靜聽完這席話,讓我感觸良久,身上血液似乎也開始奔騰了起來...。
關於我自己
- 。光音天羽。ღ ✿.。.:*
- Taiwan
-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靜思] 深藍物種
心靈的漏洞,是因產生了『迷惘』。
過於在意任何人,事,物,就會由此而生。
因此,審視自身對『情感』的認知發現,原來對於『情感』的領域裡,一直是我渴望學習瞭解的世界,也一直是我最脆弱之處。
已經記不清是幾時開始的了,從有識以來就深深覺得,這個世界,並不是我熟悉瞭解的,總是像隔著玻璃櫥窗般,冷望著窗外的景象。
我看不懂為何人們要哭,要笑,要歡喜,甚或悲傷。
不懂,會很奇怪嗎?我不覺得奇怪,但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周遭的人都覺得我奇怪。
只因我不會在他們認為該哭時哭,該笑時笑,該歡喜時歡喜,該悲傷時悲傷。
最後得到評論是:『自私』。
然而,至今我仍不明白,不懂與自私之間是怎麼開始劃上等號的。
隨著成長經歷裡,我開始學習什麼是『愛』。
不管是對親人之愛,朋友之愛,或情人之愛,我都在學習。
生來對『情感』之事本來就有種疏離,不明白為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牽繫是怎回事,就像人工智能。
於是我試著觀察與分析,並整理出各種情感模式的成因。原來,生離死別是痛苦類,該表現出難過悲傷與哭泣,重逢相聚在一起是歡喜類,該表現出高興與愉悅。
與一位同是如此特質的朋友討論研究時發現,當人們的情緒是由心而發,之後才是找尋對應的理由分析的模式,而我們這類特質的人卻是剛好反之,是需先依據各種條件符合後才得出原來這該是哪種情緒的答案,並表現出來。
因此,
很多事我們看似不會執於得失,其實是根本不懂其價值何在。
看似來去之間可以很灑脫自在,其實更是不懂得該在乎什麼。
這是不是種誤會?是的,就是誤會。
任何人們看我們的眼光與評論都是嚴重的誤會。
我們並沒有人們所以為的那麼高尚優秀,或是愚蠢腦殘,僅僅只是『不同』。
正是如此,所以當我們在所謂的尋常通識領域裡表現出異常的拙劣,是因為人們以他們的定義,來解釋了我們。
然而,任何的定義都無法適切的為我們下正確的註腳,所有註腳與定義對我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若非得拿最適當的形容詞來說,在我的資訊庫裡能找到的詞應該就是:『莫名其妙』。
我們並不習慣在情感表達的時候想到自己,而是不懂為何對方會有此反應。
我們積極想收集資料來修正自己對情感的瞭解,但是最根本的『由心而發』的情感反應,並不適用在我們身上。
於是人們看不到我們的『心』在哪裡,因為我們的『心』在這個世界的定義裡並不算是『心』。
就像一個披著人類軀殼的叢集終端機,在我們背後是一整個雲端資料庫系統,與我們接觸交流的人們輸入怎樣的關鍵字眼,搜尋而出的就會是怎樣的結果。
於是我們總讓人們搞不懂,到底我們是什麼,到底在想什麼,就像鏡子一般,忠實反應出人們的一切。所以有人深愛我們,也有人痛恨我們,但我們就是,不懂。
因此,我們常在迷惑於對方的異常反應時會問:你到底希望我怎麼做?我到底該怎麼做?卻不會去思考,我希望怎麼做,我想怎麼做。
就像被動的機器,只會依據不同人的應對狀況產生出相對反應。因為在這個系統中,『我』其實是個實質上並不存在的角色,僅僅是用來說明這部終端機所在位置的編號。
也許,會有人問,那我們到底是怎回事?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想搞清楚的問題。
會想搞清楚,是因為在這個世界的存在不適中,所產生的適性調整本能,而不是為了想瞭解自己究竟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因為如此做,才能學會該在怎麼樣的人面前表現出能讓這個世界的人們接受的態勢模樣。
對於生活周遭的一切,我們並非漠不關心,而是不明白有什麼需要關心?
從亙古以來,物換星移,分分合合,生死離聚,無常本是常。
硬是要學習掌握著什麼不可,即使想破腦袋問自己到底有什麼欲望?就是個很難的問題。
若說,『欲望』並非來自於本身內心所渴望,而僅僅是為了因應這個環境的適性調整需求,這樣是否會比較容易明白得多?
因此,所有一切都可以割捨,所有一切也可以獲得,得捨之間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很嚴苛的意義,只有視當時狀況時機是否需要而定。
請別再試圖測試或想證明些什麼,更別期待我們將會成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深藍物種,也是沒有靈魂的天使。
參考條目資料:
維基百科-深藍孩童
http://zh.wikipedia.org/zh-hk/深藍孩童
過於在意任何人,事,物,就會由此而生。
因此,審視自身對『情感』的認知發現,原來對於『情感』的領域裡,一直是我渴望學習瞭解的世界,也一直是我最脆弱之處。
已經記不清是幾時開始的了,從有識以來就深深覺得,這個世界,並不是我熟悉瞭解的,總是像隔著玻璃櫥窗般,冷望著窗外的景象。
我看不懂為何人們要哭,要笑,要歡喜,甚或悲傷。
不懂,會很奇怪嗎?我不覺得奇怪,但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周遭的人都覺得我奇怪。
只因我不會在他們認為該哭時哭,該笑時笑,該歡喜時歡喜,該悲傷時悲傷。
最後得到評論是:『自私』。
然而,至今我仍不明白,不懂與自私之間是怎麼開始劃上等號的。
隨著成長經歷裡,我開始學習什麼是『愛』。
不管是對親人之愛,朋友之愛,或情人之愛,我都在學習。
生來對『情感』之事本來就有種疏離,不明白為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牽繫是怎回事,就像人工智能。
於是我試著觀察與分析,並整理出各種情感模式的成因。原來,生離死別是痛苦類,該表現出難過悲傷與哭泣,重逢相聚在一起是歡喜類,該表現出高興與愉悅。
與一位同是如此特質的朋友討論研究時發現,當人們的情緒是由心而發,之後才是找尋對應的理由分析的模式,而我們這類特質的人卻是剛好反之,是需先依據各種條件符合後才得出原來這該是哪種情緒的答案,並表現出來。
因此,
很多事我們看似不會執於得失,其實是根本不懂其價值何在。
看似來去之間可以很灑脫自在,其實更是不懂得該在乎什麼。
這是不是種誤會?是的,就是誤會。
任何人們看我們的眼光與評論都是嚴重的誤會。
我們並沒有人們所以為的那麼高尚優秀,或是愚蠢腦殘,僅僅只是『不同』。
正是如此,所以當我們在所謂的尋常通識領域裡表現出異常的拙劣,是因為人們以他們的定義,來解釋了我們。
然而,任何的定義都無法適切的為我們下正確的註腳,所有註腳與定義對我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若非得拿最適當的形容詞來說,在我的資訊庫裡能找到的詞應該就是:『莫名其妙』。
我們並不習慣在情感表達的時候想到自己,而是不懂為何對方會有此反應。
我們積極想收集資料來修正自己對情感的瞭解,但是最根本的『由心而發』的情感反應,並不適用在我們身上。
於是人們看不到我們的『心』在哪裡,因為我們的『心』在這個世界的定義裡並不算是『心』。
就像一個披著人類軀殼的叢集終端機,在我們背後是一整個雲端資料庫系統,與我們接觸交流的人們輸入怎樣的關鍵字眼,搜尋而出的就會是怎樣的結果。
於是我們總讓人們搞不懂,到底我們是什麼,到底在想什麼,就像鏡子一般,忠實反應出人們的一切。所以有人深愛我們,也有人痛恨我們,但我們就是,不懂。
因此,我們常在迷惑於對方的異常反應時會問:你到底希望我怎麼做?我到底該怎麼做?卻不會去思考,我希望怎麼做,我想怎麼做。
就像被動的機器,只會依據不同人的應對狀況產生出相對反應。因為在這個系統中,『我』其實是個實質上並不存在的角色,僅僅是用來說明這部終端機所在位置的編號。
也許,會有人問,那我們到底是怎回事?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想搞清楚的問題。
會想搞清楚,是因為在這個世界的存在不適中,所產生的適性調整本能,而不是為了想瞭解自己究竟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因為如此做,才能學會該在怎麼樣的人面前表現出能讓這個世界的人們接受的態勢模樣。
對於生活周遭的一切,我們並非漠不關心,而是不明白有什麼需要關心?
從亙古以來,物換星移,分分合合,生死離聚,無常本是常。
硬是要學習掌握著什麼不可,即使想破腦袋問自己到底有什麼欲望?就是個很難的問題。
若說,『欲望』並非來自於本身內心所渴望,而僅僅是為了因應這個環境的適性調整需求,這樣是否會比較容易明白得多?
因此,所有一切都可以割捨,所有一切也可以獲得,得捨之間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很嚴苛的意義,只有視當時狀況時機是否需要而定。
請別再試圖測試或想證明些什麼,更別期待我們將會成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深藍物種,也是沒有靈魂的天使。
參考條目資料:
維基百科-深藍孩童
http://zh.wikipedia.org/zh-hk/深藍孩童
補註:
[轉載] 深藍孩童評量表(1)
1.他們將來到地球這件事情視為自己的責任。
2.他們覺得自己值得來到地球,並對沒有此種想法的人感到奇怪。
3.自我價值對他們來說並非最重要的事,他們樂於與人分享,具有強烈的同理心。
4.他們無法理解絕對的威權與服從。
5.他們單純地不做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乖乖排隊。
6.他們對儀式及無法發揮創意的活動感到挫折。
7.他們喜歡從事可發揮創意的活動。
8.無論在學校或家裡,對於作事的方式,他們總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但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是〝系統/制度破壞者〞。
9.除非和同類在一起,否則他們的行為將被歸類為〝反社會〞,如果沒遇到同類,他們看起來會是屬於內向型小孩,而學校對他們來說是令他們非常痛苦的地方。
10.對於令人感到內疚的紀律法則,他們全然沒有概念。
11.他們不會羞澀於讓他人知道自己的需求。
12.他們不傾向信奉任一特定宗教。
13.他們對大人教導的事情能觸類旁通。
14.他們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現象。
15.他們在幼年時即能理解並解釋抽象事物。
16.他們的智力優於一般人。
17.他們喜歡作白日夢。
18.他們擁有一雙清澈、早熟、智慧的眼睛。
19.他們對人事物擁有超乎一般人的感應能力。
如果你的小孩符合上述十個項目,那麼他/她有可能是深藍小孩,如果符合超過十五個上述現象,那麼他/她肯定是個深藍小孩。
[轉載] 深藍孩童評量表(2)
1. 童年常想到或做白日夢,內容關於ET、UFO與其他世界的事物。
2. 在童年感覺地球日常事物有些奇怪,如人體、大人、天空顏色、樹木、大自然、建築物。
3. 小時候曾感到雙親很陌生,並不是自己真正的父母,自己有一群失落的兄弟姊妹或一個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並為此產生一定隔閡甚至對抗?
4. 小時候曾做過魔法的夢,如飛行、變形、魔法朋友,接收到特別的指引與保護。
5. 小時候曾仰望夜空,懷著盼望的心情,偶爾說 "帶我回家。。。為什麼我在這裡?",或者問 "為什麼我這麼孤單?!"
6. 你是親切、溫和、和平、不具侵略性的——不是偶爾這樣,而是一直都如此。
7. 為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類犯下的爭鬥、傷害與殘暴感到受傷、困惑與悲傷。
8. 覺得物質、金錢以及事業成功不是那麼重要。
9. 有時候覺得跟植物與動物相處比跟人群相處更舒服。
10. 一般而言,你是敏感、體貼、慷慨並關心你周圍的人們。
11. 一直覺得與大多數人不同,或與主流人類社會有些疏離。
12. 有過異象、夢或目擊UFO,因而感到無限可能並激勵自己真實的靈性成長。
13. 有過戲劇化的夢,內容是地球變遷、地理與社會結構的大變動、世界末日或未來的文明。
14. 你有邏輯、科學嚴謹、很少感情用事,對於熾熱的熱情與渴望感到有些困惑。
15. 曾與仁慈、親切並與高度進化的外星人有過清晰與靈性提升的接觸。
16. 對科幻小說、長篇奇幻小說、天使、高科技與世界預言感興趣。
17. 對UFO、亞特蘭蒂斯(Atlantis)、雷姆裡亞(Lemuria)、通靈、金字塔、新時代(New Age)觀念有濃厚的興趣。
18. 對於冥想、瑜伽、氣功有興趣。
19. 對將愛與光帶到這個世界感興趣。
20. 相信主流人類社會缺乏對於靈性真理的認識。
21. 覺得這個世界不是一個智慧的世界,真正的智慧在另一個地方。
22. 強烈感覺你的使命是幫助地球與人類。
23. 多數時候疾病纏身、免疫力低下(經常性過敏者此項直接判為“是”)
24. 常受到周圍人的傷害,但從不想 報復他們。
25. 一直比較敏感。
26. 一直不間斷地感到和家人和朋友的分離(很難心理上自然親近)。
27. 總體來說是低調的,對於縱橫全球的各種成功人士尤其明星並不特別地崇拜。
28. 被靈修、宗教和天宇文明的資料和生存方式強烈吸引。
29. 已經在進行或準備好要開展某種形式的靈修(修真)。
30. 你認為自己是流浪者。
每一個肯定答案打2分,有些肯定的打1分,否定的0分,然後累加。
總分:
49-60 分: 以我的觀點,你是一個流浪者,或許你對此並不驚訝。
37-48 分: 你很可能是一個流浪者,也可能是一個ET靈魂,你需要更多的內省才能確定。
25-36 分: 你大概不是一個流浪者,但可能是一個ET靈魂,並且是個較老的靈魂。
0-24 分: 你大概不是一個ET靈魂,也不是一個流浪者,但為什麼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呢?
[轉載] 深藍孩童評量表(3)
1. 意志堅定。
2. 在1978年或之後出生。
3. 固執。
4. 富有創造力,對於音樂、珠寶製作、詩詞等有藝術天賦。
5. 傾向於容易上癮。
6. 是個「老靈魂」,就像他們是13歲,可是卻像43歲般。
7. 具直覺的或靈通的,或許有看見天使或已逝之人的經驗。
8. 孤立者,透過挑釁的發洩行為或是脆弱的內縮。
9. 獨立並引以為傲,即使他們持續地向你要求金錢。
10. 具有深層渴望的雄偉之志協助世界。
11. 在低自尊與自以為是之間擺盪。
12. 容易感到無聊。
13. 或許曾經被判為注意力缺乏症或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14. 容易失眠,睡眠品質不佳,易作惡夢或難以入睡。
15. 有憂鬱症的病史甚至曾有自殺的念頭。
16. 尋求真實、深層與持久的友誼。
17. 易與植物或動物有連結。
如 果你的小孩對以上的特徵有14項或更多「是」的回答,那麼他們非常可能是靛藍小孩。如果,他們對以上的特徵有11到13項之間都能連結,他們可能是「受訓 中的靛藍小孩」,或是正在發展他們「年輕光之工作者」的特質……如果,你是成人而與以上的特徵有連結,那麼有可能你是靛藍小孩的先驅者之一。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交流] 瓦倫達效應 (Karl Wallenda Effect)與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專有名詞,稱為『瓦倫達效應 (Karl Wallenda Effect)』。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後說:
『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效應就是指:『越是擔心事情發生,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生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瓦倫達效應?這是人們強烈心理暗示的結果。
當一個人極度擔心某事或某狀況會發生時,那這個事或狀況在他的頭腦裏景象更清晰具體浮現,就像一盞燈吸引人,像飛蛾投火似的直奔而去,好似受到召喚而發生。
台灣俗諺裡也有句話說:「竄驚竄遇到。」(愈擔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見。)
美國史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
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 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 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這項研究,也證明了在『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裡的理論。
例如在《秘密(The Secret)》一書裡提及:「我們的心思意念就像磁鐵,好的壞的事情都會被我們的思想吸引而來。倘若什麽時候有壞事發生在你身上,那是因爲你心中滿了負面的思想,那是個定律,逃也逃不掉。」
瞭解了這個原理後,再使用適當方式來調整思維觀點模式,就能夠增強召喚好運的能量。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反用瓦倫達效應)。
有句俗諺說:『盡人事,聽天命』,概應是如此意指。
參考資料: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228326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73.html?fromTaglist
http://xitiruo158.blog.hexun.com/33862674_d.html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後說:
『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效應就是指:『越是擔心事情發生,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生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瓦倫達效應?這是人們強烈心理暗示的結果。
當一個人極度擔心某事或某狀況會發生時,那這個事或狀況在他的頭腦裏景象更清晰具體浮現,就像一盞燈吸引人,像飛蛾投火似的直奔而去,好似受到召喚而發生。
台灣俗諺裡也有句話說:「竄驚竄遇到。」(愈擔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見。)
美國史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
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 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 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這項研究,也證明了在『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裡的理論。
例如在《秘密(The Secret)》一書裡提及:「我們的心思意念就像磁鐵,好的壞的事情都會被我們的思想吸引而來。倘若什麽時候有壞事發生在你身上,那是因爲你心中滿了負面的思想,那是個定律,逃也逃不掉。」
瞭解了這個原理後,再使用適當方式來調整思維觀點模式,就能夠增強召喚好運的能量。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反用瓦倫達效應)。
有句俗諺說:『盡人事,聽天命』,概應是如此意指。
參考資料: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228326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73.html?fromTaglist
http://xitiruo158.blog.hexun.com/33862674_d.html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靜思] 仁霸
仁者持儒家之學以立王道德望;
霸者持法家之學以治家國社稷。
居仁而能霸,功業乃能成。
在上位者弄下位者以權;
在下位者制上位者以術。
上下之居位,形也;
權術之策謀,勢也。
《文子·自然》:『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
萬物依律,天地循法,方圓規矩,需權宜以變通。
是故,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道》曰:無為。
無為者,無違也,謂之。
霸者持法家之學以治家國社稷。
居仁而能霸,功業乃能成。
在上位者弄下位者以權;
在下位者制上位者以術。
上下之居位,形也;
權術之策謀,勢也。
《文子·自然》:『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
萬物依律,天地循法,方圓規矩,需權宜以變通。
是故,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道》曰:無為。
無為者,無違也,謂之。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靜思] 正義絮語
正義女神 (Iustitia,古羅馬代表公平正義的女神)是作為法律基礎的公正道德的象徵,一手持劍,一手持天秤,矇眼。
* 天平:公正的審判
* 劍:懲奸除惡的制裁之力
* 矇眼罩:無視被告的容貌、權力、身分、家世、地位,並矇眼表示不為表相外境所蔽,不堅以己見來判斷一切,以免失之偏頗。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
暴虎馮河式的正義,已失去了捍衛正義的原始目的,反而會扼殺了他人。
就像 一個懷抱極度熱誠與完美標準的政權,在強力推行下則易演變成極權主義,甚或是恐怖主義。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是建立在『尊重』,而不該是『命令』。
有時候,決定對錯的並非抱持的初衷,而是表達的態度。
希望一個人更好,心意誠可貴。
但強制的逼迫一個人非得照自己所以為所認定的方式去做才能達到:『好』,這種主觀性的持見則是一種恐怖極權主義。
你可以給予提醒與建議,但請尊重他的選擇與決定,並請試著瞭解對方的主張。
他的生命是他的,不是你的,因此,他才是該掌握著主宰權的角色。
倘若引發其內心反抗,那豈不是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糕,也偏離了主體?
他要改變,或是堅持不變,只需冷眼觀之。
也許,他有他的立場,考量與理由,就讓他去印證看看結果,即便結果不對,但嘗試錯誤也是種重要的學習。
他是否已有所改變進展,也請時時更新資訊,而不是一再昧於現實,堅持認定過去如何,未來肯定沒長進,不斷的翻舊帳。
然而,可議的是,你又該如何確定你看到的他,瞭解到的他,是曾經經歷怎樣的過往,在經驗法則中才塑造出你所看到的面貌?
該做的的不是暴躁發怒的強逼他立即改變,而是該先瞭解完整成因。
倘若有心要做好,就請付出耐心與尊重,否則就請閉嘴。
郭台銘說過,『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
可以尋求更好的看法,但請不要堅持己見, 認定只有自己所抱持的才是最好的看法。
因為時代在改變,知識爆炸,今日的新知隨時可成為明日的舊聞。
三百多年前,人們深信太陽是繞著地球轉,並深信不疑;但今日的人還有誰懷疑地球其實只是繞著太陽運行的一顆行星?
不在其位,不主其政,要提出見解之前需先懂得聆聽。
別把自己當救世主,沒有任何人失去了你就活不下去。
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人生,也不會只以你所認知的形式才能活得精彩。
別太過度放大自己的一切標準與價值觀,因為這就叫高傲自大與侮慢。
不管再義正詞嚴,結果也將絕不會是你所樂見。
因為強者的慈悲,需展現於溫柔的心,與堅毅的靈魂。
唉,一定又會有人罵我說寫得太複雜難懂了....會不會用詞太艱深???
* 天平:公正的審判
* 劍:懲奸除惡的制裁之力
* 矇眼罩:無視被告的容貌、權力、身分、家世、地位,並矇眼表示不為表相外境所蔽,不堅以己見來判斷一切,以免失之偏頗。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
暴虎馮河式的正義,已失去了捍衛正義的原始目的,反而會扼殺了他人。
就像 一個懷抱極度熱誠與完美標準的政權,在強力推行下則易演變成極權主義,甚或是恐怖主義。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是建立在『尊重』,而不該是『命令』。
有時候,決定對錯的並非抱持的初衷,而是表達的態度。
希望一個人更好,心意誠可貴。
但強制的逼迫一個人非得照自己所以為所認定的方式去做才能達到:『好』,這種主觀性的持見則是一種恐怖極權主義。
你可以給予提醒與建議,但請尊重他的選擇與決定,並請試著瞭解對方的主張。
他的生命是他的,不是你的,因此,他才是該掌握著主宰權的角色。
倘若引發其內心反抗,那豈不是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糕,也偏離了主體?
他要改變,或是堅持不變,只需冷眼觀之。
也許,他有他的立場,考量與理由,就讓他去印證看看結果,即便結果不對,但嘗試錯誤也是種重要的學習。
他是否已有所改變進展,也請時時更新資訊,而不是一再昧於現實,堅持認定過去如何,未來肯定沒長進,不斷的翻舊帳。
然而,可議的是,你又該如何確定你看到的他,瞭解到的他,是曾經經歷怎樣的過往,在經驗法則中才塑造出你所看到的面貌?
該做的的不是暴躁發怒的強逼他立即改變,而是該先瞭解完整成因。
倘若有心要做好,就請付出耐心與尊重,否則就請閉嘴。
郭台銘說過,『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
可以尋求更好的看法,但請不要堅持己見, 認定只有自己所抱持的才是最好的看法。
因為時代在改變,知識爆炸,今日的新知隨時可成為明日的舊聞。
三百多年前,人們深信太陽是繞著地球轉,並深信不疑;但今日的人還有誰懷疑地球其實只是繞著太陽運行的一顆行星?
不在其位,不主其政,要提出見解之前需先懂得聆聽。
別把自己當救世主,沒有任何人失去了你就活不下去。
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人生,也不會只以你所認知的形式才能活得精彩。
別太過度放大自己的一切標準與價值觀,因為這就叫高傲自大與侮慢。
不管再義正詞嚴,結果也將絕不會是你所樂見。
因為強者的慈悲,需展現於溫柔的心,與堅毅的靈魂。
唉,一定又會有人罵我說寫得太複雜難懂了....會不會用詞太艱深???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靜思] 慈悲‧續
從上次去看藏傳佛教文物展後,關於慈悲的體悟,持續深入思考了許久。
前陣子,謙謙又提及與Patrick討論中,討論到關於霸王的詞,有所不解,而跑來問我。
其實,剎時間裡我也不是很明白他們到底討論了什麼,僅僅是也讓我的思維再度與『慈悲』之道再度串連了起來。
一個人要真正成長,就是得把靈魂賣給惡魔,跳入地獄火坑裡之時。放棄期待人性有美麗面,放棄相信這世上的善良,放棄認為世間有真愛。
當咬牙切齒的罵著『狗屁,幹,』或任何惡毒咒罵句時,並非表示你已真正放棄,只是可悲的抱著殘存的期待,死撐著不願放棄的最後哀號。
⋯⋯終於肯相信所有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任何人得愛你一輩子,沒有任何人得對你好一輩子,你接受了,相信了,懂得以牙還牙才是唯一活路時,你的生命,才算是已真正開始。
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該血淋淋的去征服與奪取。感謝讓我成為惡魔的人。
前幾天有所感悟而留下這篇心得,也引發了意外風波。
最後我的處理方式是,已經偏離主題的,就不予回應以免再節外生枝。
我始終認為,凡事皆因緣,誠如禪宗趙州禪師公案裡: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僧說:「你不要用境示來人。」
趙州說:「我不用境示人。」
僧重問:「那麼你且說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異日,
僧又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說:「有。」
僧問:「幾時成佛?」
趙州說:「待虛空落地時。」
僧問:「虛空幾時落地?」
趙州說:「待柏樹子成佛時。」
世事概是『因緣』二字,無奈眾人皆慣以境見之。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 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 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 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 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 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 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 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云: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虛妄,皆由心轉境,斯是喜樂悲苦,便是浮雲掠影。
雖然明知一切皆空無,但身即在此,需活在當下。
要能成就霸業者,需經千錘百鍊,俾使其堅忍意志能更得粹煉。
霸王之道,在於『忍捨』。
許多事並非自己所願,但既然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也只能接受。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先當了魔鬼,才能成為天使。
慈悲是為一體兩面,恰似大慈的菩薩與大悲的金剛明王,前者低眉,後者忿尊,但同是菩提心應化。
懂得『得』,更需懂得『捨』。
斷離善惡之見,體以菩提之心。解脫之道的大門,於斯而開啟,而能入歡喜地,便得真解脫。
前陣子,謙謙又提及與Patrick討論中,討論到關於霸王的詞,有所不解,而跑來問我。
其實,剎時間裡我也不是很明白他們到底討論了什麼,僅僅是也讓我的思維再度與『慈悲』之道再度串連了起來。
一個人要真正成長,就是得把靈魂賣給惡魔,跳入地獄火坑裡之時。放棄期待人性有美麗面,放棄相信這世上的善良,放棄認為世間有真愛。
當咬牙切齒的罵著『狗屁,幹,』或任何惡毒咒罵句時,並非表示你已真正放棄,只是可悲的抱著殘存的期待,死撐著不願放棄的最後哀號。
⋯⋯終於肯相信所有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任何人得愛你一輩子,沒有任何人得對你好一輩子,你接受了,相信了,懂得以牙還牙才是唯一活路時,你的生命,才算是已真正開始。
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該血淋淋的去征服與奪取。感謝讓我成為惡魔的人。
前幾天有所感悟而留下這篇心得,也引發了意外風波。
最後我的處理方式是,已經偏離主題的,就不予回應以免再節外生枝。
我始終認為,凡事皆因緣,誠如禪宗趙州禪師公案裡: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僧說:「你不要用境示來人。」
趙州說:「我不用境示人。」
僧重問:「那麼你且說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異日,
僧又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說:「有。」
僧問:「幾時成佛?」
趙州說:「待虛空落地時。」
僧問:「虛空幾時落地?」
趙州說:「待柏樹子成佛時。」
世事概是『因緣』二字,無奈眾人皆慣以境見之。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 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 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 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 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 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 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 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云: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虛妄,皆由心轉境,斯是喜樂悲苦,便是浮雲掠影。
雖然明知一切皆空無,但身即在此,需活在當下。
要能成就霸業者,需經千錘百鍊,俾使其堅忍意志能更得粹煉。
霸王之道,在於『忍捨』。
許多事並非自己所願,但既然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也只能接受。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先當了魔鬼,才能成為天使。
慈悲是為一體兩面,恰似大慈的菩薩與大悲的金剛明王,前者低眉,後者忿尊,但同是菩提心應化。
懂得『得』,更需懂得『捨』。
斷離善惡之見,體以菩提之心。解脫之道的大門,於斯而開啟,而能入歡喜地,便得真解脫。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靜思] 慈悲
想去看藏傳佛教文物展有好一陣子了。
上星期趁著周末,與好友相約一起去看展,看到了海報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覺得與最近以來的沉澱相契而有所感悟。
或許這也是特別因緣吧。
千手千眼觀音像頂上那十一面相,由上而下各自所代表的是承襲的法源(阿彌陀佛頭相,代表理性之光)以及十地菩薩的階段。
十地表示有十種階段,共有四層,最上層是忿怒悲相,是總結。再往下三層各三個菩薩慈相。
同一層中的三菩薩慈相,各自應對是貪嗔痴三執,也就是由菩提初心起,而修持慈道的過程中,所容易吸引遭逢的人事物。
往上三層各破惑障、業障、苦障等三障。
修習菩薩道,是救苦救難。換個角度想,行此道者,來到身邊的人事物若不是有苦有難,又如何施救?因此,那也得是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才行。
用白話來說,就是行菩薩道的特性,特別會遇到身心有問題的人,他們的思維觀點有問題,生活有問題,需要被解救,所以才會被吸引到行菩薩道的修者生命裡來出現。
然而,這就是重點,不只該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更要看到自己的!
見他人三執而起心動念,不也是自身有問題嗎?以自己所持執的標準,認定他人有問題而需施救渡,怎不先反省思考自身的心態才是問題根源?
至於為何會三層,表示會越往上修越會遇到棘手的,考驗總是會不斷的重覆遭遇。
幾時能停止?就在忿怒悲相終結。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
何謂慈悲?柔心與慧斷。只具柔心,易流於腐仁,只具慧斷,便流於嚴苛。
因此,菩薩道的極致便會是明王道。行慈道轉悟悲道,才會是圓滿。
遇到有問題的,伸手施救,但拉不起來的就得放棄。不僅斷人,更是斷己。不該在那邊鑽牛角尖,變成自己入了執陷而無覺知。
大慈救護,大悲度脫,於人,於己皆需如此。
《十二因緣論》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最初之因由何起始?『無明』。
若能制御『無明』,便能離斷諸多緣苦。
但這必須是由自己決定,不能讓他人承擔。
願意決定的,自然知道該做什麼,而遇上能適當拉一把的人,也是決定於自身最初的選擇。
扶不起來的阿斗就是指連決定都不想承擔,只把責任丟給他人。
把人生的決定權丟給他人,這種思維的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有誰能有幫他人決定生命走向的權利與承擔?
所以說,並非緣份決定一切,而是需先有了決定,其餘因緣才會接連鋪陳開展。
這其間看似是環環相扣,但是每一個人還是有他的自主跟選擇,才能決定後來的發展。
修行之事不必想得太玄,其實回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目的:生存與進化,這樣就整個很明白了。
那麼,替他人決定生命走向,這更是不正確的思維。
遇到他人之苦,那到底該不該伸手拉一把?需先考量自身能力,以其適合的方式後,若不傷人更不害己,就試試。
若會傷人或害己,就該停止。這裡說的傷人害己是包含養成當事者的依賴性,以為不必長進,反正有啥事都會有人幫他搞定的扭曲思維。
姑不論這到底是「自利」或「利他」,這些形式片面上的定義其實不必太過鑽研。
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種學習,遇到了困難,面對並處理,在沒有學會懂得正確方法前,也容易產生挫折。但是嘗試錯誤也是種學習,一步步堅持與努力,自然會找到出路。
引申蔡肇祺先生對『愛』的闡釋:
『愛,是要助人能盡其義務與責任,非代人盡其義務與責任;而令人失去其人生目的、生命價值。這一點必須明辨清楚,不然,自以為在愛人,其實,是在害人。』
『愛,絕不可以使對方生出依賴心,那便減弱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害他的想念行為愈違背宇宙神理,而為魔所乘。』
『愛,不要愛得太嚴,一愛得太嚴,愛便變成責備,而使對方退縮不前,失去趨向光明的勇氣,而不敢接受他人之愛,以致於逐漸孤獨自己。』
至此,又想起另一個問題。
常見弔詭邏輯,希望他人都擁有幸福,這想法是對的嗎?
問題就在於『幸福』究竟該是什麼。
用自己標準看他人而論斷之,公平嗎?而且,這往往就是造成紛爭的根源。
好比說,有人打著理想與正義的旗號,所持理由就是為了誰好,但言行盡是讓他人感覺壓迫。這種『為了誰好』的方式,充其量也僅是種自以為是的理想,暴虎馮河的正義。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即是此謂。
許多親子、夫妻間關係裡的緊張與磨擦,也常因此而起。
倘若能懂得尊重對方的思維與選擇,跳脫自我感覺良好的病態優越感,才能看見真正的面貌。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往往只在一線之別。
忿怒悲相主要是拿來斬斷自我內心的執念,尊重自然萬物,而不違之。明善惡是非而不執取,方是入世之道。
誠如《莊子‧應帝王篇》:
『南海之地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地為混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取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鯈與忽為謀報混沌之德,卻自以為是的否定混沌的自然,卻害死了他。
仔細想想,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日是否也常陷於這種自以為是的漩渦裡?
那麼,就該斷棄執念了,以忿怒悲相,慧斷內心無明,擁抱理性之光。
無為,無違。
生命終會找到出路。
上星期趁著周末,與好友相約一起去看展,看到了海報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覺得與最近以來的沉澱相契而有所感悟。
或許這也是特別因緣吧。
千手千眼觀音像頂上那十一面相,由上而下各自所代表的是承襲的法源(阿彌陀佛頭相,代表理性之光)以及十地菩薩的階段。
十地表示有十種階段,共有四層,最上層是忿怒悲相,是總結。再往下三層各三個菩薩慈相。
同一層中的三菩薩慈相,各自應對是貪嗔痴三執,也就是由菩提初心起,而修持慈道的過程中,所容易吸引遭逢的人事物。
往上三層各破惑障、業障、苦障等三障。
修習菩薩道,是救苦救難。換個角度想,行此道者,來到身邊的人事物若不是有苦有難,又如何施救?因此,那也得是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才行。
用白話來說,就是行菩薩道的特性,特別會遇到身心有問題的人,他們的思維觀點有問題,生活有問題,需要被解救,所以才會被吸引到行菩薩道的修者生命裡來出現。
然而,這就是重點,不只該看到他人的貪嗔癡,更要看到自己的!
見他人三執而起心動念,不也是自身有問題嗎?以自己所持執的標準,認定他人有問題而需施救渡,怎不先反省思考自身的心態才是問題根源?
至於為何會三層,表示會越往上修越會遇到棘手的,考驗總是會不斷的重覆遭遇。
幾時能停止?就在忿怒悲相終結。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
何謂慈悲?柔心與慧斷。只具柔心,易流於腐仁,只具慧斷,便流於嚴苛。
因此,菩薩道的極致便會是明王道。行慈道轉悟悲道,才會是圓滿。
遇到有問題的,伸手施救,但拉不起來的就得放棄。不僅斷人,更是斷己。不該在那邊鑽牛角尖,變成自己入了執陷而無覺知。
大慈救護,大悲度脫,於人,於己皆需如此。
《十二因緣論》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最初之因由何起始?『無明』。
若能制御『無明』,便能離斷諸多緣苦。
但這必須是由自己決定,不能讓他人承擔。
願意決定的,自然知道該做什麼,而遇上能適當拉一把的人,也是決定於自身最初的選擇。
扶不起來的阿斗就是指連決定都不想承擔,只把責任丟給他人。
把人生的決定權丟給他人,這種思維的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有誰能有幫他人決定生命走向的權利與承擔?
所以說,並非緣份決定一切,而是需先有了決定,其餘因緣才會接連鋪陳開展。
這其間看似是環環相扣,但是每一個人還是有他的自主跟選擇,才能決定後來的發展。
修行之事不必想得太玄,其實回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目的:生存與進化,這樣就整個很明白了。
那麼,替他人決定生命走向,這更是不正確的思維。
遇到他人之苦,那到底該不該伸手拉一把?需先考量自身能力,以其適合的方式後,若不傷人更不害己,就試試。
若會傷人或害己,就該停止。這裡說的傷人害己是包含養成當事者的依賴性,以為不必長進,反正有啥事都會有人幫他搞定的扭曲思維。
姑不論這到底是「自利」或「利他」,這些形式片面上的定義其實不必太過鑽研。
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種學習,遇到了困難,面對並處理,在沒有學會懂得正確方法前,也容易產生挫折。但是嘗試錯誤也是種學習,一步步堅持與努力,自然會找到出路。
引申蔡肇祺先生對『愛』的闡釋:
『愛,是要助人能盡其義務與責任,非代人盡其義務與責任;而令人失去其人生目的、生命價值。這一點必須明辨清楚,不然,自以為在愛人,其實,是在害人。』
『愛,絕不可以使對方生出依賴心,那便減弱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害他的想念行為愈違背宇宙神理,而為魔所乘。』
『愛,不要愛得太嚴,一愛得太嚴,愛便變成責備,而使對方退縮不前,失去趨向光明的勇氣,而不敢接受他人之愛,以致於逐漸孤獨自己。』
至此,又想起另一個問題。
常見弔詭邏輯,希望他人都擁有幸福,這想法是對的嗎?
問題就在於『幸福』究竟該是什麼。
用自己標準看他人而論斷之,公平嗎?而且,這往往就是造成紛爭的根源。
好比說,有人打著理想與正義的旗號,所持理由就是為了誰好,但言行盡是讓他人感覺壓迫。這種『為了誰好』的方式,充其量也僅是種自以為是的理想,暴虎馮河的正義。
孟子曰:『人之患也,在好為人師。』即是此謂。
許多親子、夫妻間關係裡的緊張與磨擦,也常因此而起。
倘若能懂得尊重對方的思維與選擇,跳脫自我感覺良好的病態優越感,才能看見真正的面貌。
『擇善固執』與『剛愎自用』,往往只在一線之別。
忿怒悲相主要是拿來斬斷自我內心的執念,尊重自然萬物,而不違之。明善惡是非而不執取,方是入世之道。
誠如《莊子‧應帝王篇》:
『南海之地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地為混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取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鯈與忽為謀報混沌之德,卻自以為是的否定混沌的自然,卻害死了他。
仔細想想,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日是否也常陷於這種自以為是的漩渦裡?
那麼,就該斷棄執念了,以忿怒悲相,慧斷內心無明,擁抱理性之光。
無為,無違。
生命終會找到出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