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靜思] 創傷心理學

一個人是否會幸福,來自於對自身的認知多深,以及對周遭的適應程度有多高,而不是表相的樣貌身材,或名利權勢地位條件問題。

有個寓言說,
馬戲團裡的大象身旁邊有根小木樁,牽著細細的鐵鍊困綁在大象的腳上。
人們都會覺得,大象力氣那麼大,只要動一動不就馬上掙脫掉了嗎?
其實,當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被以同樣的鐵鍊與木樁束縛住了牠。
小象當然會掙扎要跑,可是力氣小掙脫不了。
久而久之,牠就放棄了掙扎,即便是小象慢慢長成了大象,力氣也變大以後,但牠心裡還是存在著『掙脫不了』的挫折感,也不再掙扎。

這就叫作『心理慣性』,所造成就是『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創傷陰影。

一個人從小到大,必然有所成長,不管心理或生理上而言。
但是,若是對自身的認知沒跟著提昇,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落差,對於過往的挫敗也會在心理上失去了挑戰意志。

邁向成功的旅途上,是從累積了無數的失敗與挫折中所鋪陳出來的坎坷路。
倘若沒有接受挑戰與失敗的勇氣,就不會持續往前進。

要接受每一刻的自己,都與前一刻有所不同。
即使眼下的考驗讓自身感受到挫敗傷痛,然而也伴隨著省悟而成長,直到自己終於可以無懼於相同的考驗,並且克服它。

就如同《創傷心理學》裡提及,
『世上沒有完美的關係,只有完整的關係。同樣,天下沒有完全無傷痛的人,在創傷中躑躅前行,正是心靈勇敢強大的表現。很多時候,處理創傷的能力,就是修煉幸福的能力。』

即使心理上最堅強的人,要從改變舊有慣性到建立新慣性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心理上的衝突焦慮,而對於那些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來說,這過程的痛苦更為嚴重,要向前進一步往往要再付出十倍的辛苦。

然而,人的靈智卻需要透過痛苦與折磨來淬煉提昇,這種痛感才會讓我們更真實感受到自己內在活生生的世界,以及與這世界的連繫究竟有多麼深。

人並不會在幸福中深思冥想,更不會在幸福中自我反省。
只有當落入了痛苦無助之中,我們才能夠體悟省思,也才能割棄傲慢與自大,在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之後,我們才能夠讓自己重視命運所帶來的意義,在生活的面前學會謙卑,放棄貪婪自我等等人性的弱點。

我們之所以感受到痛苦,並非是由於外在的別人所引起,而是來自於我們自身內心裡所存在的陰影。
這些陰影存在於我們的個人無意識之中,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也可能是我們早年所壓抑著,那些不願意回憶的記憶。
但是,這些被深深地壓抑著的陰影,僅僅只是被暫時忽略與無視著而已,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只有當我們徹底地認識它們、接納它們,我們才能夠最終超越這些陰影的折磨。
瞭解創傷所在,接受陰影,而這個跨越過程,就是種成長。

重新認知自身的成長與改變,是很重要的事。
而跨越內心的陰影傷痛,是主要的學習目的。

透過各種學習成長與認知,瞭解自身的專長與弱點,隨時將自己調整在更適當的位置,也就是整個生命藍圖的構築中,最重要的基石。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靜思] 曾經

昨晚,與女友談及到彼此曾經經歷的過往。

她說:『即便是人生再重來,再度回到當初選擇的時候,依然會是當初的他。畢竟,在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只能夠欣賞他那樣的人。因此,也沒什麼好後悔的過去。』

我說:『傷痛造就了我們的成長。我的過去,也曾因為我每個人生轉折點中重要的人引領我成長為今日的自己。』

她說:『很高興聽到你能審視自己的過去時能懷著感激,而不是純粹的只有怨懟。雖然心裡有點酸酸的醋味啦,當你辛苦的時候,陪伴在你身旁的並不是我。』

我笑笑說,『所以啦,很多時候,人生裡曾經很重要的人,最後仍只是過客而已。過去的碎片堆積起來以後,才會是完整的現今。妳現在遇到的我並不是當初外表不修邊幅,內心又憤世嫉俗的我,老實說,現在回想過去的自己,都覺得是滿欠扁的,難怪會被她們釘不停。如果當初遇見妳,我想應該也會被妳海扁才對。』

然後,我們都哈哈大笑。

曾經在每一段當下時會以為,就這麼努力就可以。
曾經在每一段當下時會以為,就這麼不變就可以。
曾經在每一段當下時會以為,就這麼相伴就可以。

曾經,有太多輕率的以為,隨隨便便就可以。

然而,生命的河流在旅途中給予了我們一些什麼,卻也奪去了一些什麼。
拿青春換取智慧, 以淚水學會寬容。
在『得』與『失』之間,不斷舞著輪狀迴旋曲,讓我們逐漸圓滿起來。

別只怨老遇到不對的人,應該想想自己對了沒。
自己有值得讚賞處,當然也有需要被糾正之處。
能否跳脫毀譽,能夠更不伐不矜的來看待自己。

在每一個當下,所遇見每一位陪伴的曾經,自己是否能真正去珍惜。
從懵懂無知裡學習成熟,在一次次的淚水中明白,經過不斷的錯誤裡成長,無數跌倒中領悟,原來只是自己雙眼矇蔽了,而路其實一直就在那裡,等著你。

而緣份,終將會讓該相遇的人們相遇。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靜思] 『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常常是在不自知的狀況下展露出來。不是說生氣暴怒與歇斯底里才是負面情緒,更常見的是誤以為沈澱的消沉,與錯認為冷靜的壓抑。

有一種幽默,其實是本質裡含著無奈,自虐自嘲意味,那並不是真正的幽默,而是稱為強顏歡笑。

通常,一般人比較不會輕易察覺這種消極形式呈現的負面情緒,當事人也不會如此認為自己已經陷在其中。
就如同整天嚷著要活得幸福快樂的人,常常在心裡認為自己其實是不幸的,但又不願意去承認它,因此要否定它,於是轉而以喊口號方式加強宣告,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信心喊話,意圖振作。

事實上,這世間並沒有絕對的幸福快樂標準來定義它,而是取決與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感受與詮釋這一切。

一個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面對各種無常,在體驗生老病死與悲歡喜怒之間,讓自己從中領悟與學習。
遇到不高興的事,不必故作堅強,而是要由心去承認,接受與瞭解。不管是生理上的苦痛,或是心理上的慌亂茫然,要去瞭解與透徹後,才能夠找到定位。
找到定位後,進行徹底的盤整,明白在各種可預想推估的狀況中,能夠如何確實的因應。

通常容易讓人迷亂的,是在內心並沒有真正定位下來,而又不願意去面對的狀況下,存在僥倖心理,認為『我都已經這麼做了,應該是要變好吧!』的賭徒心態,在內心又蘊釀出不確定感,而成為『茫然』。
這樣的茫然會隨著時間過去,看不到期待的成果逐漸累積成焦慮與煩躁,不自覺的在思想言行中流露出來。
明眼人一見便了然清楚。

對於負面情緒的察知並不容易,唯有常常透過讓自己沈澱下來,盤整自己所有的日常生活,思想言行,然後才能發覺自己的定位是否已經偏頗。
當發現自己陷於低迷之時,絕對不要討厭自己,也不要否定自己。
要正視自己,原來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也有慌亂茫然的時候,不要輕易就給自己下了任何好壞評斷的標籤,因為不管是哪一種面向,那都是自己的一部份,缺了哪一塊都不完整。
好壞之別,只有把自身特質放在是否適當處而產生出不同影響的結果。
應該深思檢討的,是要如何能更深入探索自我,清楚了解自己的特質所在,再將之放在更適當的位置發揮,而不是不負責任的評斷自己,搞自戀或厭棄。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與自己獨處。適當的孤獨能夠讓自己與內心更深入。
時時進行自我盤整,更精確的知道自己手中擁有什麼,缺少什麼,然後再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得失之間有何影響意義。
這就是自我深知的步驟,慢慢就會發現,即使這個世界沒有改變,但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見聞觸知的詮釋、見解層次已經逐漸有所不同。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靜思] 領導者的角色

楚·宋玉《答對楚王問》: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徵是古代宮、商、角、徵、羽五音協律最高之曲),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白話譯:
有人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湖北江陵縣北)引吭高歌,當他開始唱《下裡巴人》時,有數千人能與他相和。唱《陽阿薤露》時,有數百人能與之相和。唱《陽春白雪》時,只有數十人能與他相和。等到他「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徵是古代宮、商、角、徵、羽五音協律最高之曲)時,僅有數人還能與之相和。曲調太高雅,能跟著唱的人也就少。
-----

曲高和寡,當一個人把自己位置放很高的時候,只會流於孤芳自賞。
有時候,需要學會同流而不合污的處世藝術。
在一個團隊中,存在著『群體意志』,能夠掌握『群體意志』則是領導團隊的基礎。
因此,要讓團隊成員建立起共識,並進而成為『群體意志』,是身為領導者的重要課題。

倘若個人色彩太濃烈,很容易在群體裡引發反彈,太過堅持自我所持的是非對錯,很容易引來反對與抗爭,甚至淪為『為反而反』時,就很難讓主軸繼續進行下去。
畢竟,每個人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不盡相同,自己所執以為對的事,在他人眼中看來也可能是錯得離譜。

然而,如果缺乏個人色彩,那麼又很難成事,因為群龍無首,會無所適從。

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會是因為這個人包山包海徹底完美所致,而是懂得透過領導團隊完成一件又一件的目標任務中,而形成眾星拱月之勢。
要能夠成功領導,就必須搭配管理機制。

領導學與管理學,兩者之間互為表裡。

一個失敗的領導者,很容易犯兩種錯誤:
第一種,過於執著個人意志而忽略群體意志,團隊形同散沙,無法齊集效率。
第二種,過於注重群體意志而壓抑個人意志,卻因此迷失了團隊的目標方向。

這兩者都是『過與不及』的狀況,不論是哪一種都會導致失敗的團隊組合,成不了事。

要能夠掌握『群體意志』,則需要學習與建立『造夢』的能力。
每個人的夢都不同,要如何造出一個讓團隊中的成員們共有的夢並不容易。

試著調整思維,讓團隊之中產生此種認知:
『倘若成就了你的夢,也是成就我的夢。為了要成就我的夢,必須先成就你的夢。』

那麼,在團隊之中所造出的夢,就能開始在個體彼此之間產生出交集性與延續性的脈絡。
當團隊只看見領導者的夢,卻未意識到與自身的夢有任何關聯時,就會產生怠惰意識,就好比某些人覺得工作只是為了糊口(覺得勉強,不得已,現實所逼),再辛苦也只是為老闆賺錢(反正做多做少也與己身無關,產生吃大鍋飯心態)。

這樣的『怠惰意識』在團隊中是很嚴重的危機,這種意識會渲染開來,就像傳染病。
當從單一一個個體產生『怠惰意識』起始,其他個體也會感受這『怠惰意識』個體的狀況。倘若,在這個團隊中,這樣的『怠惰意識』是被允許存在的,而且看來似乎是能夠比較輕鬆無關得失的,那麼這渲染狀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逐漸吞蝕掉團隊的靈魂。

此時,領導者就會陷入一種困境:
即使連微不足道的事,也需要『拜託』個體協助。

這是一種很悲哀的慘況,因為領導者根本無暇思考團隊發展進程,而只能孤獨的一點一滴靠著自力築起夢想,而疲憊往往成為另一種摧折掉自己殘存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狀況,領導者勢必要學習統御學,這也是『領導統御』總是被視為同一個詞。

其實領導是是帶頭提議者,統御則是指是否能夠使團隊貫徹執行。這兩者間有時分野並不是界定得很清楚,但事實上若是以『命令』與『執行』這兩個層面來看,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些。
但是在一個任務執行團隊間,還是有所謂的領導角色,這個領導角色是團隊代言人,也是肩負起任務成敗責任的主要角色。

在團隊裡的組織架構,有可能是以樹狀圖的拓樸形式呈現。
以不同的層級與任務別來分級負責,最後指向主要團隊總負責角色。

在此並不論及公司架構組織法,而是僅針對『團隊管理』來談。

在道家哲學裡提倡『無為而治』,很多人的解讀都誤以為是什麼都不幹,直接放任。
這樣是不行的,缺乏管理規矩所約束的團體,只會是充斥個體意志而無群體意志的暴亂之民,容易失控,與各執己是。

個人對於『無為』的詮釋中,比較偏好將『為』字代之以『違』,『無違』。透澈其質性,進而導引誘使,循其『自然』而趨以向道。

就像治水一般,硬是要阻其流則會更亂其流,最後就失控了。倘若能行以導引,導其流而不阻其勢,則其氣即可用。
如前面提及的『造夢』論,在此就顯得很重要。

在個人意志的根本中,是為了『生存』而始。
為了『生存』目的,加入『團隊』之中,完成『團隊』的夢想的同時,也構築出自身的夢想。

因此,當發覺為了完成團隊夢想途中,是必須要割捨掉自身夢想時,那就會產生衝突與取捨。
雖然在心理學研究中,有時也會出現『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狀況,然而隨著民智漸開,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都犧牲掉了吧!)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衡量團隊與自身之間的落差,而選擇保留自身夢想,割捨掉團隊夢想。

領導者的角色並不該在基層庶務上親力親為,而是統籌盤整資源及運用,讓團隊能齊力同心構築出未來與展望。

在管理群體中,絕對不能過於理想化,而是要正視『人性』。
人性有好的特質,也有不好的,但好與不好則是因不同場合狀況有不同的解讀。
畢竟,『管理』是為了讓『個體』成為『團隊』而發展出來的藝術。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靜思] 領導者的特質

一位領導者的特質,需要具備溫柔與霸氣。

所謂的霸氣,並不是指霸道,而是種具有強烈企圖心與執行力的氣魄。
然而,溫柔卻不是與霸氣相對而言之,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個性特質。

這世間並沒有絕對的事物,再堅強的人也會有脆弱之處。
沒必要把自己當一無所懼的勇者,勇夫與莽夫的差別往往只在一線之間。


正因為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因此才需要團隊合作來補強。
也因此領導者的行事氣度,則是左右團隊氛圍的重要因素。

具備霸氣,才能夠領導團隊完成目標,
擁有溫柔,才能夠貼近人群獲得支持。

身為領導者的另一項重要個人特質,是需要懂得『辯識』。比較常見用詞是『眼界』,『眼光』,『識知』,『慧眼』...其實是指一樣的東西而言。

能夠辯識目標的特性與未來發展,周邊影響程度及範圍,以及辯識出每則訊息背後的成因,聯想整理出相關串連,以及預料其影響。
更要辯識成員的能力及個性特質,專長與弱點,而能明確的將之放置在正確的位置,以及如何以其明瞭的方式,讓其確知目標計劃中的位置責任。
更重要的,是讓其明白,目標達成後的狀況(如個人成就感,經驗學習,相關報酬,整體影響等等)。

不過,在資訊佈達中還是需要抓緊必要原則:適當而不過度。這部份則是題外話了,不在此論之。

很顯見,要懂得『辯識』的精準,需要有足夠的歷練與格局,才能夠看到更長遠的樣貌。
雖然世事無常,計劃往往趕不及變化,然而能見到長遠格局而做的規劃,就能將變化所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

要能學會見微知機並不容易,是需要從長時間的細膩觀察諸多人事物脈絡裡,學習掌握資訊與分類。
因此,要能夠保持開放的心胸接受新知事物,拓展自身所知極限。

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在見識上的格局高遠,會產生令人傾慕的魅力。
這份魅力未必只針對吸引異性而言,而是對於群眾的吸引能力,讓群眾願意跟隨。
舉凡古今,能開創出豐功偉業的帝王將相之中,無一不具備這樣的群眾魅力。

因為其辯識能力,顯示出其見識之高;
因為其霸氣之質,顯示出其企圖強烈;
因為其溫柔待人,顯示出其值得託付。

成功,實是因為成就了事,進而顯現其人而已。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靜思] 哈蜜瓜

看過剛長出來的哈蜜瓜嗎?

其實,哈蜜瓜剛長出來的時候,表皮是光滑無紋的。

隨著逐漸成長,瓜皮會開始出現裂痕,而瓜果就會分泌出汁液來填補裂縫,最後,這些傷痕則組織成美麗的紋路。

人生也是如此。

從剛出生的純淨無瑕,在一次次的經歷與傷痛之中成長,慢慢的將內心的裂痕填補起來,就像越甜美高貴的哈蜜瓜越是密佈紋路般,我們的心中在每一段傷痛與振作裡爬起來的同時,也累積了更多的智慧與寬容,讓我們的靈智更顯昇華。

心曾經有過多傷多痛,慈悲就能有多深多重。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靜思] 價值,價格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為何自己常常覺得與周遭格格不入的原因。
終於發現,其實是在價值與價格觀點上有著最大不同。

好比說,車子。
偶爾,與朋友討論到車子,難免會談到『名車』。
老實說,我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
不管是頭又大還是鞭利雷射死,在我看來並沒什麼不同。
車子只要能跑就好啦,套句我家老媽的名言:
『鰓麵魯ㄟ阿還不是一樣在路上壓狗屎!有什麼好搖掰的?』

用得到的東西,就會覺得重要。
用不到的東西,沒啥需要在乎。

這道理很簡單,當腹痛難忍時,一張衛生紙與一枚純金金幣的價值孰高孰低?
只不過這樣的價值觀,好似常引來他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是無情的批判。

我追求的只是跳脫外在形式後,最直接單純的本質。
縱使有許多人無法理解,我也早已習慣了微笑面對,而不去解釋太多。真能懂得的人本來就不多見,所謂的怪胎必是稀有物種的代稱,無法被理解是剛好而已,純粹是能否遇得見的機率問題,與高低優劣根本是兩回事。

這個世界的價值是建立在『比較』上,而比較標準卻往往在於空洞的價格。
價格=價值? 未必。

探討為何會追逐高價位名牌的迷思,是當真理解其產品的功能優點後才賦予其價格的價值,亦或只是因為它價格很貴,才開始找尋為什麼那麼貴的價值?

在這兩者之間的探索思考過程,其實很有趣。

『以心役物,而莫為物所役。』這句話一直是構築出我的價值觀點的主軸。
有什麼能放下,什麼又放不下,只要能夠透澈人事物的本質後,會發現許許多多的『放不下』也只是種虛幻不真的迷幻妄想。

有一次,與朋友聊天。
朋友說:『希望我以後能夠很有錢。』
我會反問:『有錢要做什麼?』
朋友答:『可以買很多東西,做很多事啊!』
我再問:『那麼買了東西之後,做了事後還要幹嘛?』
朋友答:『就會很快樂嘛!』
我繼續問:『那要買什麼東西,做什麼事?』
朋友答:『還沒去想啊!』
這時我困惑了:『那都還沒去想怎麼知道買這些東西做這些事一定會快樂?』
朋友開始惱了:『你真的很煩ㄟ!我怎麼會知道啊!』

我,只是淡淡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