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玄學] 《施受法》淺談




把一切的利益和好處給別人,
把一切的損失和失敗由你自己承擔。



西藏偉大的《施受法》上師哲卡瓦格西(Geshe Chekhawa)在受到上述兩行字的啟發後,因而追尋且學習了不可思議的《施受法》(西藏音為Tonglen,意為給予和接受),並治癒了諸多痲瘋病人。

哲卡瓦格西的弟弟是出了名的懷疑論者,反對一切的精神治療,但當他弟弟聽到有痲瘋病人因此治癒,就躲在門後聽哲卡瓦格西教施受法。當哲卡瓦格西注意 到他弟弟個性轉好時,而發現是因為他弟弟開始練習《施受法》的緣故。《施受法》不但改變了他弟弟的個性,也改變他弟弟的動機,從自私地求利己主義者,而轉 變成一個希望利他的博愛者。於是哲卡瓦格西開始更廣泛的傳授《施受法》。

這不可思議的《施受法》裡的奧秘,一直是藏密修者們知悉與修持傳承的法門之一。
以目前所知的資料裡皆述及《施受法》是來自『慈悲』的力量,但可惜的是也僅是大略的提及以觀想之類的方式進行修習。

在著名的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裡曾詳細描述關於這不可思議之法的相關訊息,也敘述了進行觀想學習的方式,然而這些方式要如何真正的學習,才能將心念化為實質上的力量呢?

融合個人所學之中關於《施受法》的施行方式,在進行《施受法》時,共包含了幾個步驟:觀想、融合、交換與淨化。

在《觀想》裡,正如諸多資料所述及的,以慈悲心為始行的觀想,將他人的痛苦與自身慈悲化為黑氣與白光。
接著於《融合》中讓黑氣與白光開始進行接觸,並逐漸進行《交換》,也就是吸入別人的痛苦,並呼出慈悲給予他人。
許多資料裡所談及的《施受法》僅到此為止,然而最後的《淨化》該怎麼著手呢?

答案就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
在《西藏生死書》中有略為提及《淨化》的力量是來自於《智慧心》,而《智慧心》則根源於絕對菩提心(absolute Bodhicitta)所致之『空』。

《施受法的加行》

修習《施受法》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啟發心性和安住於心性開始。當你安住於心性之中,並把一切事物直接 看成「空」、虛幻和如夢一般時,你就是安住於所謂的「最高」或絕對菩提心(absolute Bodhicitta)的境界中。在中陰教法中,絕對菩提心被比喻為布施的無盡寶藏,而慈悲的最深意義,則是心性的的自然光輝,也是從智慧心產生的善巧方 便。

回頭參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請注意經文裡的『行』與『深』,這裡 的『行』便是指『施行』之意,而『深』字是表示『高深』,類似武俠小說裡敘述用了『很深功力』的『深』,『般若』在大多數的經義裡多是指『智慧』而言, 『波羅蜜多』則是指『渡彼岸』義,但在此處則以『跨越到』並兼有『淨化』的意思來解釋比較容易明瞭,因此整句經文可以譯為『觀自在菩薩行使高深智慧以跨越 及清淨過身心障時,照見五蘊皆是空,而度一切苦厄。』
(有點譯得不好,請見諒!)

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施受法》裡進行《淨化》步驟的具體描述。

當然密法裡不光是一昧的只以《觀想》為施行之法,但其間奧秘不便在此公開,若是修持藏密的同道們應該能對以上所述有所理解。

以下介紹簡單之修習方法:

貝瑪.卓瓏所指導把施受法當做正式禪修練習的四個步驟:

1.將心安住在開放和寧靜之中一、二秒。這種狀態就是傳統所稱的閃出勝義菩提心(慈悲),或是一瞬間開放於無盡的虛空和清明。

2.開始施受法的內容。吸入酷熱、黑暗、沉重的幽閉恐怖感;呼出清涼、明亮和輕鬆的新鮮感。吸入時用身上所有的毛孔完全吸入,呼出時用身上所有的毛孔完全放射出去,一直持續到與你的出入息完全融合為止。

3.用痛苦的情境來練習。傳統而言,從你所關心和最希望幫助的人,開始練習施受法。不過就像我所說的,如果這樣行不通,你可以為你現在所感到的痛苦 練習施受法,同時為其他那些受同樣痛苦的人而修。例如,你覺得力不從心時,你為自己和其他相同處境的人吸入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然後依你的任何願望呼出信 心、美滿或解脫。

4.把吸入、呼出都變長。如果你為你所愛的人修施受法,你可以將你的愛延伸到其他有相同情形的人。


希望能讓更多人明瞭《施受法》,並幫助更多的人。

資料參考:
1.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http://www.xizang-zhiye.org/b5/comp/shengsi/shengsi14.html

2.瑪莎.霍華《瞋恨是疾病的主因慈悲是治療的法門》
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32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