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Taiwan
跨越現實與虛幻的分野,躍成玄靈裡的泡沫。
隔離了人世間所產生的距離感,恰似透過玻璃櫥窗來看著所有一切。
我只是一個努力成為平凡的人,並樂於享受有限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並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 風,如是說。
撕裂後的靈魂歸處,不是唯一的選擇,而那,也不只會是吞沒在黑暗裡的深淵。

2005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玄學] 入世法門


國曆2004年3月20日未時
南海紫竹林 觀世音菩薩 降示

原文:

自此以來,民識漸開,思想潮派若百家爭鳴,各據一山而興。
人本靈肉合而為魂體,缺一制衡而迷失諸野。
靈肉各屬有無之域,以五感而入信,智識濾之擇用。
境隨心轉,存乎一心運用之巧妙,唯心而已。
古云,人法天,天法地,地法自然。
天律自在,生生不息。





今之世道,物慾橫流,魂體失衡者眾。
紅塵輾轉,已非舊時尚足以覓山野清淨地,
或曰:無一清淨麼?
笑答:方寸之間矣!
既出世修地難尋,即轉持方寸清新入世以為法。

末世時期,求道者眾。
責成亦深,任重而道遠。
入世者,須銘記己身亦在在紅塵裡,莫道紅塵雲深不知處。
五道十方,萬法歸宗,德勝殊榮,本於自微。

古云: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行者亦如斯。
行此艱途,須去自慢為先,莫以妄語狎念盤心,處之平凡,應對泰然,來去之間進退有度,莫以為苦。
五倫並兼,四維為張弛,八德謂綱要,盡己守份,知命認命,七情六慾以禮約之,修心為要,言行有份,推己及人。

見他人之善莫嫉,見他人之惡莫喜,見人善惡俱應如若視己。
日行三省,務求不貳過,
行事三思,莫使悔不及。

斯是如此,行之以恆,明心見性,道證可期。
神通幻法,皆是細末之道,切不可本末倒置,甚以為所求。
行事方便,隨緣即可,忌以強求,戒之入執。

盡此。



譯文(意譯):

從古時候發展到了現代,大家的知識智慧提昇,各種思想理論的潮派就像百家爭鳴,各有一片擁護與繁盛之處。
『人』本來就由靈魂與肉體合而成為魂體一致的個體,只要缺乏了一種,就會失去平衡,導致迷失。
靈魂與肉體分別是屬於有形與無形的領域裡的,靈魂經由肉體的各種感覺來接收信息,之後再以智慧來過濾判斷拼湊出所感受到的事情。
意境如何隨著心念而有所不同的轉變,就在於怎樣以心去巧妙的編輯所有感受,所以也可以說根本就是心的作用而已。
古人說,人學習天理,天理法習地律,地律就是從自然法則裡衍生出來的。
天地間的定律本來就存在,而且是生生不息的運轉著。

現在這世道,唯物與各種欲望充斥,導致身心失去平衡的人很多。
時間這麼經過著,逐漸演變成已非古時候那種可以找尋到清淨處所的時代了。
有人說:難道要求得一處清淨之地已經不可能了嗎?
我只微笑以對,回答說:清淨之地就在你自己的心裡!
既然想脫離這人世靜修的處所那麼難找,就表示應該學習讓心裡保持清靜並愉快自在存活在這世間的方法。

在這個人人都稱為末世的時代,求取精神上的寧靜富足的人越來越多。
因為各種責難誘惑多又深,修行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越是如此,表示這條辛苦的路程越值得去追求。
入世的意義,在於必須謹記自己原本就是身處於這個人世之間修行,不能說因為塵囂誘惑多藉口鬆懈自己。
各種宗教信仰學說以及各種訓示,其實道理都是相同的,就是對於生命的態度。
一個人不論多麼成功,得到多尊崇的榮耀,還是得從最基本的自我謙卑修養做起。

古語有一句話說,要行遠路的第一步必先從眼前踏出,要登高山也必定從最低處爬起。
修行也是同樣道理。
若立志修行,必須先去除自我傲慢心理,心中不要留存任何謊言或害人邪念,日子要能過的平凡,態度要能夠適當,待人處事進退都要守禮則,千萬不能覺得這樣很辛苦。
要注意到五倫等各種人際關係的經營維繫,四維八德當行事準繩,做事要能盡力,不愧天地內心,不做過多奢求,七情六慾都要以禮法為約守,注重內在修養,對人言詞不能胡說八道,還要做到設身處地體諒他人。

看到他人的優點不能心生嫉妒,看到他人的缺點不能暗自竊喜,不管優點缺點都要像對待自己般適當給予鼓勵與勸勉。
每日所作所為要常反省,盡量不犯同樣的過錯,行事之前要再三思慮,以免做出遺憾後悔的決定。

只要如以上所說行事為人並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就能明白自我本性,印證生命過往也不會有所遺憾。
至於各種神通幻法,那只是如魔術般的戲法,只是修行上最不重要的部份,千萬不能以想要學習各種神通變化術法來當修行的目的,更不能誤以為一定得修神通術法才叫作修行。

處理事情的原則上,不能拘泥,要懂得因時制宜,因材施教,以隨緣態度就行了,千萬不能硬是要改變扭轉事情發生,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執著。

關於入世修行法就說到這裡,還請各位細細體悟。

後記:
大老此篇降文雖然是談修行的入世法門,先不提此降文的來由是否涉及怪力亂神,其中所說內容其實並未涉及鬼神說,只著重在教人忠孝仁義與待人處事上的守則,所以也不限於非得特定修行身份的人才能適用。即使是無神論者應當也能認同降文裡的陳述。
有人說,生活即是修行。
如果能夠認同這個觀點,再來讀這篇降文,收獲可能更多。

沒有留言: